《让更多新技术为“农”所用》
新技术为农业所用的重要意义
提高生产效率
精准农业技术中的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相结合,能够精准地确定农田中每一块土地的土壤肥力、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例如,农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变量施肥和灌溉,与传统的均匀施肥和漫灌相比,精准灌溉可以节约30% 50%的水资源,精准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 30%,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减少了资源浪费。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如大型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提高。一台先进的联合收割机每小时可以收割几十亩小麦,相比传统的人工收割,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提升农产品质量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品种。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可以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例如,通过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能够有效抵御棉铃虫的侵害,既保证了棉花的产量,又使得棉花的品质更加优良,减少了农药残留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智能温室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最适宜的条件。在智能温室中种植的蔬菜、花卉等农产品,不仅生长周期缩短,而且品质更加鲜嫩、色泽更加鲜艳,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灌溉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根据这些数据自动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这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过度灌溉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利用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如释放天敌昆虫、使用微生物农药等,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例如,在果园中释放赤眼蜂来防治苹果蠹蛾,这种生物防治方法不会像化学农药那样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新技术在农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农民认知和接受程度低
许多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新技术缺乏了解。例如,一些老年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于像农业大数据、智慧农业等概念难以理解,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新技术操作复杂、风险高,不愿意尝试。
新技术的推广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如购买智能设备、学习相关技术等,而农民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这也导致他们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
技术成本较高
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价格昂贵。例如,一套精准农业的设备,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变量施肥和灌溉设备等,可能需要几十万元,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费用。
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的软件和服务成本也较高。如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到使用者身上,限制了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例如,智能农业设备需要稳定的网络连接来传输数据,如果网络信号不好,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如电力供应、农田道路等也会影响新技术的应用。一些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无法满足大型农业机械和智能设备的用电需求,而狭窄崎岖的农田道路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通行,阻碍了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
推动新技术为“农”所用的措施
加强培训和教育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组织开展针对农民的新技术培训活动。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深入浅出地讲解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优势。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智能手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查询农产品价格、获取农业气象信息等)、智能农业设备的操作等。
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加农业技术相关课程,培养新一代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农业技术专业教育,为农村输送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整个农村地区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降低技术成本
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来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例如,对购买新型农业机械、智能设备的农户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对采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农户给予农药补贴等。
鼓励企业研发低成本、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产品。例如,开发价格亲民的简易型智能灌溉设备、小型农业无人机等,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生产来降低产品成本,使更多农民能够用得起新技术。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5G网络的铺设力度。例如,通过实施“宽带乡村”工程等项目,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和网络速度,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改善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农田水利、电力供应和农田道路等方面的投入。修建高标准农田,拓宽和硬化农田道路,保障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大型农业机械和智能设备的使用创造条件。
让更多新技术为“农”所用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