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跨省协同为川剧保护传承立规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背景
川剧的重要性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了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拥有丰富的剧目、独特的表演程式、精美的服饰道具和脸谱等。在四川和重庆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两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川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观众群体老化、传承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下降等。
川渝地区的协同基础
四川和重庆在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川剧在两地的发展脉络相通,表演风格相近,艺人交流频繁。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地针对川剧保护传承进行协同立规,有助于整合资源,形成保护传承的合力。
协同立规的举措与意义
统一保护传承标准
举措
在川剧的剧目保护方面,川渝两地可以共同制定统一的剧目整理、保存和数字化标准。例如,对于传统剧目的文字记录规范,要求详细记录剧本台词、唱腔、表演动作提示等内容;在数字化过程中,规定统一的视频、音频采集标准,确保高质量地保存川剧艺术资料。
在川剧人才培养标准上达成一致,包括对川剧演员、编剧、导演、音乐演奏员等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比如,明确川剧演员在唱腔、身段、表演技巧等方面不同学习阶段应达到的水平。
意义
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差异,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保护传承工作的混乱。保证川剧在两地都能按照相同的高质量标准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川剧艺术在更规范的轨道上发展。
共享资源
举措
建立川剧艺术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川渝两地的川剧剧团、博物馆、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等的资源。例如,将两地的川剧文物、服饰道具、剧本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在共享平台上展示和交流。
在人才资源方面,两地的川剧演员、艺术家可以相互交流演出、讲学。比如,邀请重庆的川剧名家到四川的艺术院校授课,同时四川的川剧演员也可以到重庆的剧团参与演出。
意义
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地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丰富川剧的创作素材和表演形式,促进川剧人才的成长和交流,推动川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共同拓展市场
举措
川渝两地共同制定川剧市场推广策略,联合打造川剧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将川剧演出纳入两地的旅游线路中,游客在四川的成都、重庆的山城游玩时,都有机会观看高水平的川剧表演。
联合举办川剧艺术节、戏剧周等大型活动,共同吸引国内外的观众和投资。比如,两地轮流举办川剧盛会,展示川剧的新剧目、新成果。
意义
扩大川剧的观众群体和市场范围,提高川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加川剧的商业演出机会和收入,为川剧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联合培养传承人才
举措
建立川渝两地川剧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同设立培养专项资金。例如,两地艺术院校联合招生,制定统一的招生标准,选拔有潜力的川剧苗子。
共同建立川剧传承人才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两地的剧团、剧院进行实习实践。比如,学生可以先在四川的剧院学习传统剧目的表演,再到重庆的剧团参与创新剧目的排练。
意义
解决川剧传承人才短缺的问题,为川剧的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两地不同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培养出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川剧人才。
保护传承的政策协同
举措
在政策制定方面,川渝两地政府部门协同出台关于川剧保护传承的扶持政策。例如,在财政补贴方面,对两地的川剧剧团、民间班社等给予同等的演出补贴、创作补贴等;在税收优惠上,对于从事川剧相关产业的企业给予一致的减免政策。
在保护传承的规划上进行协同,共同制定川剧保护传承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比如,确定在未来5 10年内,两地要共同完成一定数量的传统剧目抢救性记录、培养一定数量的川剧新秀等目标。
意义
政策协同能够形成政策合力,避免两地在川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政策冲突和竞争。使川剧保护传承工作在稳定、有利的政策环境下有序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