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确实树立了国际典范,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1. 国家法律保障
中 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是中 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它明确规定了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内容。通过这部法律,对于世界遗产中的文物古迹部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使得在规划、保护、修缮、利用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2. 地方配套法规跟进
许多地方根据本地世界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例如,在云南,针对丽江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出台了《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条例详细规定了古城内建筑风貌的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商业活动的规范等内容,确保了丽江古城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体系高效
1. 多部门协同合作
中 国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管理世界遗产的体系。对于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如黄山、峨眉山 乐山大佛等,文物部门、林业部门、旅 游部门等会共同参与管理。文物部门负责文化遗产部分的文物保护、考古研究等工作;林业部门承担自然生态保护、森林资源管理等任务;旅 游部门则在合理开发旅 游资源、规范旅 游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各部门之间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有效解决了跨领域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
2. 专业管理机构设置
在各个世界遗产地都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例如,敦煌研究院负责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管理工作。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专业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团队,在壁画修复、文物数字化保护、游客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院通过不断引进和研发新技术,提高了莫高窟的保护水平,同时也通过科学的游客管理措施,既满足了游客参观需求,又减少了游客对洞窟环境和文物的影响。
三、保护技术创新
1. 文物保护技术
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中 国的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保护技术。对于兵马俑的彩绘保护,通过分析彩绘的成分和脱落原因,研制出了专门的加固剂和保护涂层。这种技术能够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兵马俑表面的彩绘,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能够以更接近出土时的状态展示给观众。
2. 自然遗产保护技术
在自然遗产保护方面,中 国也采用了许多高科 技手段。例如,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技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可以获取栖息地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宏观信息,无人机监测则能够对局部区域进行高精度的调查,如大熊猫活动轨迹、栖息地内的人为干扰因素等,从而为大熊猫栖息地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公众参与广泛
1. 教育推广
中 国重视通过教育推广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将世界遗产保护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在中小学的历史、地理等课程中,会介绍中 国的世界遗产,让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世界遗产地、举办世界遗产保护知识竞赛等。
2. 社会参与活动
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活动。许多世界遗产地都建立了志愿者服务体系,如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后,在遗产地为游客提供讲解、引导等服务。此外,还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开展公众参与活动,如线上投票评选最喜爱的世界遗产等活动,激发公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国际合作积极
1. 技术交流合作
中 国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世界遗产保护的技术交流合作。例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中 国的一些世界遗产地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基地,如敦煌莫高窟。中 国向来自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分享莫高窟的保护经验,包括壁画修复技术、预防性保护理念等。同时,中 国的文物保护专家也到国外参与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如在柬埔寨吴哥窟的保护修复工作中,中 国专家运用在中 国积累的古建筑修复技术,为吴哥窟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2. 联合申遗合作
在联合申遗方面也有诸多成功案例。例如,中 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 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三国在申遗过程中密切合作,共同开展遗产调查、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这一联合申遗项目不仅体现了中 国在跨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的积极态度,也为其他国家开展类似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