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发展脆弱:
学前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在初步形成。考试结果往往会被标记为分数或者等级,如果表现不佳可能会受到批评或者负面评价,这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当孩子看到自己在所谓的“考试”中成绩不好,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喜欢,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考试中的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前儿童的发展情况。如果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被成人给予消极评价,可能会使他们对学习和探索新事物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不利于他们积极情感的培养。
二、遵循学前教育的本质目的
1. 强调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组织考试会将重点偏向于某些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例如单纯地考核识字量、数学计算能力等,而忽略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等。如果将时间用于组织考试,就会减少儿童游戏的时间,从而影响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2. 注重个性差异
学前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速度和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可能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而有的孩子则在语言表达方面更为突出。考试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儿童,无法尊重这种个性差异。
对于一些发展较慢的儿童来说,考试可能会让他们被过早地贴上“落后”的标签,这不利于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而学前教育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
三、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1. 减轻教师负担
组织考试需要教师进行出题、监考、阅卷等一系列工作。对于学前教师来说,他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儿童进行游戏和探索活动上。如果要组织考试,这些额外的工作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对儿童日常教育活动的精心设计。
教师在考试相关事务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减少与儿童互动交流的机会。而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亲密互动对于儿童的情感发展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组织考试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小学化的学前教育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允许考试进入学前教育阶段,会导致更多的幼儿园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如大量的拼音、识字、数学计算等,这会破坏学前教育原本轻松、愉快、充满探索性的教育氛围。
学前教育小学化还会影响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过早地经历考试压力和枯燥的学习内容,可能会使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因为他们已经提前体验了小学学习中较机械、较有压力的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