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可探讨之处。
一、合理性
1. 艺术创作的直觉性
在美术创作中,感觉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时,最初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一种瞬间的、难以言喻的感觉。例如梵高,他的画作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色彩运用,这些并不是基于某种既定的文化教条创作出来的,而是源于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直接感受。他看到向日葵时,被其形态和色彩所触动,从而创作出了那些著名的向日葵系列作品。这种感觉是一种天赋的直觉,是艺术家对世界独特的感知方式,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授。
2. 感觉与个人风格
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往往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感觉。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这种视角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毕加索,他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从蓝色时期的忧郁到立体主义时期对物体结构的独特分解与重构,这些风格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自身不断变化的感觉和对艺术探索的欲望,而不是单纯地受到文化知识体系的规范。如果仅仅依靠文化熏陶和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这种极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二、可探讨之处
1. 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虽然美术创作需要感觉,但文化熏陶在美术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和风格。例如中 国的文人画,它与中 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书法等文化元素紧密相连。画家们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下,创作出了意境深远、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如果没有对中 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理解,对诗词文学的修养,很难创作出像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那样富有哲学意味的山水画作品。
2. 教育对美术基础的构建作用
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基础。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通过对绘画技巧、色彩理论、构图原则等知识的学习,艺术家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素描时,掌握人体结构、透视原理等知识,可以让艺术家在描绘人物或场景时更加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艺术史的学习能够让艺术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了解不同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风格演变,从而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