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备案审查基层试点的来龙去脉:
一、背景
1. 法治建设需求
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法治建设要求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良法善治。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也需要法治的规范和保障。然而,基层存在大量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合法性、适当性直接影响着基层群众的权益和基层治理的效能。
2. 规范性文件管理问题暴露
在基层实践中,规范性文件存在制定程序不规范、内容与上位法冲突、部门利益倾向等问题。例如,一些乡镇街道或基层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可能出现超越权限设定权利义务,或者与上级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情况,这就需要一种有效的审查机制来加以纠正。
二、试点的开展
1. 试点启动
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备案审查基层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地区旨在建立起一套适合基层的备案审查制度,以解决基层规范性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在县级层面开始尝试对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通过制定专门的备案审查工作办法,明确审查范围、标准、程序等内容。
2. 试点内容
审查范围的确定
明确将基层政府及其部门、乡镇(街道)等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这些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例如,某试点县规定,乡镇出台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街道制定的社区环境卫生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等都要进行备案审查。
审查标准的建立
主要依据上位法,从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正当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重点关注是否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相抵触;合理性审查则考虑文件规定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原则,是否存在不合理地加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义务的情况;程序正当性审查包括文件的制定是否经过必要的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
审查程序的设置
一般设定了文件报备、受理登记、审查、处理、反馈等程序。例如,乡镇(街道)在规范性文件发布后的一定期限内,要将文件报送县级备案审查机关进行备案。县级备案审查机关收到文件后进行登记,然后按照审查标准进行审查。如果发现问题,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修改、废止等处理意见,并将结果反馈给制定机关。
三、试点的意义和成果
1. 意义
维护法治统一
确保基层规范性文件符合上位法规定,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违规文件出台,保障国家法治的统一实施。基层的法治统一是整个国家法治统一的基础,如果基层规范性文件存在大量与上位法冲突的情况,将严重损害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保障群众权益
通过审查纠正不合理、不合法的规定,避免基层规范性文件对群众权益造成不当侵害。例如,在一些涉及民生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中,如果存在不合理的收费规定或者不恰当的资格限制等,备案审查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从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促使基层政府及其部门依法依规制定规范性文件,提高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合理合法的规范性文件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明确的规则和依据,有助于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成果
制度建设方面
试点地区形成了一系列的备案审查工作制度和规范,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例如,有的地方制定了详细的备案审查工作手册,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这些制度成果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问题纠正方面
在试点过程中,发现并纠正了一批基层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如某些乡镇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文件中存在与税收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条款,经过备案审查后得到修改,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和经 济秩序的混乱。
四、试点的推广与发展趋势
1. 推广情况
随着部分试点地区取得经验成果,备案审查基层试点工作开始逐步向更多地区推广。一些省级政府开始重视并推动本辖区内的基层备案审查工作,通过召开现场会、发布指导性文件等方式,鼓励和指导县级以下基层单位开展备案审查工作。
2. 发展趋势
审查范围的进一步拓展
未来可能将更多新兴领域、特殊类型的基层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随着基层治理创新和社会发展,如基层在网络治理、新兴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将受到备案审查制度的约束。
审查智能化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备案审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规范性文件的智能比对、审查预警等功能,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基层规范性文件数量和复杂的审查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