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其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支撑作用加速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多方面:
政策协同与规划引领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文件,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保障。成渝两地也积极响应,共同制定相关规划,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共建共保等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规划体系。
例如,在产业规划方面,明确了两地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方向,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为实现产业协同奠定了基础。
政策协同创新
两地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加强协同创新。在财政政策上,探索建立共同财政事权分担机制,合理分担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投入。
在税收政策方面,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在成渝地区的布局和发展。金融政策上,推动金融市场一体化,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陆路交通网络不断加密
铁路方面,成渝高铁实现了公交化运营,大大缩短了两地的通行时间。同时,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将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网络持续加密,两地之间的快速通道增多。例如,连接成都和重庆的高速公路不断进行扩容改造,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
航空运输能力提升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形成互补,共同提升成渝地区的航空枢纽地位。两大机场航线网络不断拓展,国际国内航班数量增多,不仅加强了成渝地区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的联系,也为区域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航空运输服务。
内河航运协同发展
长江上游的内河航运得到重视,成渝两地积极协同整治航道,提升港口设施水平。重庆果园港与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开展合作,实现了铁水联运,拓展了货物运输的物流通道,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成渝地区在长江经济带中的物流竞争力。
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分工协作深化
在汽车制造领域,成都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重庆则在传统汽车制造、汽车整车集成方面具有优势。两地企业通过合作,实现了零部件的配套供应和技术共享,提高了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在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较为突出,重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有雄厚基础。两地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对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组装、软件开发等环节实现了协同发展。
产业园区共建共享
成渝两地共建了多个产业园区,如川渝高竹新区等。这些园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共享。
园区内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领域,成为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科技创新合作
创新资源整合
成渝地区集聚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两地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成都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与重庆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联合攻关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在科研设施共享方面,两地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逐步实现开放共享,提高了科研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创新生态构建
成渝地区共同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两地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
同时,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资金支持、创业辅导等服务,激发了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力。
生态共建共保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成渝两地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通过共享环境监测数据、协同制定减排措施等方式,有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等流域的治理。加强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治理,共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了流域的水质。
生态保护合作
成渝地区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域开展合作。例如,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共同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公共服务一体化
教育医疗资源共享
在教育方面,两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些名校开展联合办学,互派教师交流学习,共享教育教学经验。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学分互认等合作,方便学生在成渝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
医疗方面,建立了医疗合作机制,两地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专家会诊等服务。同时,逐步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方便居民就医报销,提高了区域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就业与社会保障协同
建立了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共享就业信息,联合举办招聘会等活动,促进劳动力在成渝地区的合理流动。在社会保障方面,探索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的衔接,为区域内人员流动提供保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发展,正加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