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站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第一线”,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人才培养与人力支持
定制化人才输出
南通大学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南通地区蓬勃发展的船舶海工产业,在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中设置相关的特色课程模块,使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以南通的家纺产业为例,南通大学与当地知名家纺企业联合培养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地方特色产业输送了大量对口的专业人才。
提升劳动力素质
通过开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南通大学为地方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作出贡献。学校面向社会开设各类职业技能提升课程,如数控加工、电子商务运营等,提高了当地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积极参与地方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知识、健康养生、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丰富了地方居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提升了居民的综合素质。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聚焦地方需求的科研
南通大学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需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针对南通沿海湿地保护和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等问题,学校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为地方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在农业领域,南通大学结合南通的农业特色,如优质稻米种植、特色果蔬栽培等,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技术等方式,提高了当地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南通农业现代化进程。
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
学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南通大学的化工新材料科研成果,通过与当地化工企业合作转化,提升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例如,某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成果应用于南通本地企业的产品生产,使产品在性能和市场占有率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南通大学与当地一家医药企业合作建立了药物研发中心,双方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展开合作,加速了新药的研发进程,同时也为学校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实践平台。
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
传承地方文化
南通大学深入挖掘和研究南通地区的特色文化,如张謇文化、江海文化等。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对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教育理念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传承和弘扬张謇文化。
在江海文化保护方面,南通大学的文化研究团队对南通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保护了南通地方文化的瑰宝。例如,对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传承,不仅记录了这一古老工艺的制作流程和艺术特色,还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蓝印花布的现代工艺品,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社会服务职能发挥
南通大学的附属医院为地方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疗专家团队在疑难病症诊治、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院还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帮扶工作,通过派遣医疗队伍到农村和社区卫生院,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地方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文明城市创建、大型赛事活动保障等方面,南通大学的志愿者们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地方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