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用上“顺心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重要目标,以下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多方面举措:
水源保护与管理
划定保护区
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区划定,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划定准保护区。例如,在地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严禁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对地下水水源地,要防止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如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生活污水的渗入。
监测与预警
建立完善的水源水质监测体系,增加监测站点和监测频率。对于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要实现实时在线监测,监测指标涵盖常规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以及重金属、有机物等微量污染物。
当监测到水质异常时,能够及时启动预警机制。例如,一旦发现水源地水质中某种污染物浓度接近或超过安全标准,应迅速通过短信、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通知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供水工程建设与维护
工程规划与建设
在供水工程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供水区域的人口分布、发展趋势、地形地貌等因素。对于农村地区,根据村庄布局和人口密度,合理布局供水设施,采用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农村聚居点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对于偏远山区的散居农户,可以通过单户或联户的小型供水设施解决饮水问题。
供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工程质量。选用符合标准的管材、设备,确保供水管道的密封性和耐久性。同时,要注重供水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建设合适规模的蓄水池、净化处理设施等。
设施维护与更新
建立定期的供水设施维护制度,对供水管道、水泵、净化设备等进行巡检和维护。例如,定期清理供水管道中的水垢、泥沙等杂质,检查水泵的运行状况,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零部件。
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对供水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例如,随着水质标准的提高,将传统的简单过滤设施升级为包含活性炭吸附、超滤、反渗透等多种工艺的深度净化设施,以去除更多的污染物,保障供水水质。
水质净化与检测
净化处理技术
根据水源水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净化处理技术。对于微生物污染较严重的水源,采用消毒(如氯气、二氧化氯消毒)和生物过滤(如生物活性炭)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含有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水源,除了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外,还需要采用高级氧化(如臭氧氧化)、离子交换等深度处理技术。
在小型供水设施中,推广简单有效的净化技术,如家用小型超滤净水器等,以满足分散用户的水质净化需求。
水质检测与监督
建立严格的水质检测制度,供水企业要按照规定的检测项目和频率对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检测。卫生监督部门也要不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抽检,检测指标包括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等。
加强对水质检测机构的管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同时规范检测流程,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供水服务优化
保障供水稳定性
供水企业要优化供水调度,根据不同时段的用水需求合理调整供水压力和流量。例如,在用水高峰期(如早晨和傍晚),加大供水压力,确保高层用户能够正常用水;在夜间低谷期,合理降低供水压力,减少能源消耗。
建立应急供水预案,当供水设施突发故障(如管道破裂、水泵损坏等)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供水措施。如通过调用应急供水车辆向受影响区域居民提供临时用水,同时尽快组织抢修,恢复正常供水。
提升服务质量
供水企业要建立便捷的服务渠道,如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方便用户咨询、报修和投诉。对于用户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响应,限时解决。例如,对于一般的供水故障报修,要求在24小时内修复;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也要明确解决时间表,并及时向用户反馈处理进展。
提高供水服务的透明度,定期向用户公布供水水质情况、供水压力、水费价格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水价管理与政策支持
合理水价制定
制定水价要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在成本核算方面,要综合考虑供水工程的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人员工资、药剂费等)以及合理的利润空间。
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水(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实行分类水价。例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工业用水根据其行业特点和用水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政策,对高耗水行业实行较高的水价,促进工业节水。
政策扶持与补贴
政府对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营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等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供水成本,减轻用户负担。例如,政府对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供水企业的运营给予一定的电费补贴等。
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供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水质提升。当供水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无法进行必要的设施升级时,可以申请专项基金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