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加强询报价行为监管以及网下投资者“白名单”管理指引出炉的相关分析:
一、背景
1. 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的市场需求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进,新股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网下投资者在新股询价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之前出现过一些网下投资者询报价不规范的现象,如报价过高或过低偏离合理价值、抱团报价等,影响了新股发行的公平性和市场秩序。
2. 提升市场定价效率的要求
准确合理的新股定价对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至关重要。网下投资者如果能够进行理性的询报价,有助于发现新股的真实价值,避免新股上市后出现大幅波动。例如,不合理的高报价可能导致新股发行价格过高,上市后破发风险增大,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不合理的低报价则可能影响企业的合理融资规模。
二、“白名单”管理指引的主要内容
1. 对网下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提高
合规性方面
只有在历史询报价行为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律规则,没有出现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资者才有可能进入“白名单”。例如,要求网下投资者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在最近一定年限内没有受到中 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者交易所的纪律处分。
专业能力方面
可能会对网下投资者的研究能力、估值定价能力提出量化的评估标准。比如,要求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拟询价的公司能够进行深入的行业和财务分析,并且在过去的询价实践中有相对准确的估值定价表现。
2. 行为规范的明确
报价的合理性
规定网下投资者在询价时应当基于对发行人的深入研究和合理的估值方法进行报价。不能盲目跟风或者随意偏离市场合理价值进行报价。例如,要求报价应在一定的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指标的合理区间内,具体区间可能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有所设定。
信息披露义务
进入“白名单”的网下投资者需要在询价过程中准确、完整地披露自身的报价依据、研究报告等相关信息。这有助于监管部门和其他市场参与者监督其报价行为是否合理,也增加了报价的透明度。
3. 监督与动态管理机制
持续监督
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将对“白名单”中的网下投资者进行持续监督。通过大数据分析、日常交易监测等手段,检查其询报价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例如,定期对网下投资者的报价数据进行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异常报价情况。
动态调整
“白名单”并非一成不变。如果网下投资者在后续的询报价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或者不符合“白名单”标准的情况,将被及时移出“白名单”。反之,如果不在“白名单”中的投资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了合规性和专业能力,满足了相应条件,也有机会被纳入。
三、对资本市场的积极意义
1. 促进市场公平公正
通过加强对网下投资者询报价行为的监管和“白名单”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正当的报价行为,如少数投资者通过操纵报价获取不当利益的情况。这使得新股发行过程更加公平,各类投资者在公平的环境下参与新股申购,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 提高市场定价效率
理性、专业的网下投资者在“白名单”管理下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他们基于准确的研究和合理的估值进行报价,有助于新股发行价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这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引导资金流向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提高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
3. 增强市场信心
规范的询报价制度和“白名单”管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看到市场秩序不断优化,都会更愿意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