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分析:
一、积极态势
1. 政策引领方向明确
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明确了思政课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例如,强调要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内容衔接、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有章可循。
2. 课程体系初步构建
在课程目标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形成了从培养学生基本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到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例如,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初步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中学阶段加深对基本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大学阶段则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能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程内容上,教材编写注重连贯性和进阶性。从小学《道德与法治》到中学《思想政治》再到大学的各类思政课教材,涵盖了道德、法治、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内容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例如,小学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简单的案例介绍道德规范,大学教材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进行深入阐释。
3. 教学资源共享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些高校和中小学建立了联合的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高校的优质思政课师资也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指导,如开展线上讲座、参与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等。同时,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享机制,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4. 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大中小学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正在积极探索。许多地方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或共同体,通过开展校际交流、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活动,加强了不同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例如,中小学可以邀请高校思政课专家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高校可以到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教学调研,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发展脉络,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依据。
二、现实困境
1. 课程目标衔接不够精准
虽然有总体的课程目标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的衔接还存在问题。各阶段目标之间的边界不够清晰,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或脱节现象。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有涉及,但在内容深度和要求上没有形成非常科学的递进关系,有时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小学阶段相比,深度拓展不够明显,大学阶段又可能与中学阶段存在一定重复。
2. 课程内容整合难度较大
大中小学思政课涵盖的内容广泛,在整合过程中面临挑战。不同阶段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当,部分内容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教材中都有体现,但缺乏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编排。例如,关于法治教育,小学阶段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中学阶段开始涉及法律体系的框架和部分重要法律的学习,大学阶段则深入学习法学原理等。然而,在实际教材编写中,可能会出现中学教材部分内容与小学教材内容跨度不大,或者大学教材对中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没有进行很好的升华等情况。
3. 教学方法适配性不足
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适配性有待提高。小学阶段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为主,如故事教学、角色扮演等,但在中学和大学阶段,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根据学生的成长调整教学方法。中学阶段往往存在应试教育倾向,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情况仍然存在;大学阶段虽然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 师资队伍协同存在障碍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职业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师资队伍的协同带来了障碍。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中小学教学特点和学生心理了解不够;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深度可能不足。在教师培训方面,缺乏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的体系,不同阶段的教师培训往往各自为政,难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共享与传递。
三、路径探索
1. 精准规划课程目标衔接
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制定更为精准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衔接方案。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小学阶段可定位为初步认知和情感认同,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儿歌等形式让学生记住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产生好感;中学阶段则强调理解内涵和初步践行,通过课堂讨论、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践行;大学阶段要求理论升华和自觉践行,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途径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把握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自觉融入到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担当之中。
2. 科学整合课程内容
进一步优化教材编写,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联合专家组。专家组要深入分析各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于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小学阶段注重基础道德规范的养成,中学阶段可以在小学的基础上从社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角度进行拓展,大学阶段则从伦理学等理论高度进行升华。同时,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将思政课内容与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丰富思政课内容体系。
3. 适配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大中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多样化且适配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继续发挥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在改进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注重采用问题导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开发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 构建师资队伍协同机制
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训体系,包括定期的集中培训、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涵盖思政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包括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等内容。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开展教学指导和研究,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到高校进行学习深造。此外,在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将参与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成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克服现实困境,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以提高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