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数学试卷阅读量增加
具体表现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许多数学试卷出现了阅读量“爆棚”的情况。例如,一道数学应用题可能会包含大量的文字描述,背景信息繁杂。像在一些初中数学试卷中,关于函数的应用题,除了阐述函数关系本身,还会加入很多看似与数学核心关系不大的情境设定,如冗长的故事背景、多个角色的相关情节等。
对于高中数学试卷,在概率统计、数列应用等题目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原本可以简洁表述的数学问题被包裹在长篇大论之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和理解题意,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解题负担。
对学生的影响
解题时间紧张:学生有限的考试时间被大量消耗在阅读理解题目上,留给实际思考和计算数学问题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例如,在一场90分钟的数学考试中,如果阅读题目花费了30分钟以上,那么在解答难题和检查答案等方面就会仓促行事,影响成绩。
增加理解难度:过多的文字信息容易干扰学生对数学本质问题的把握。尤其是对于那些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在文字的迷宫中迷失方向,无法准确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进而无法正确解题。例如,一些逻辑关系复杂的文字表述可能会让学生混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心理压力增大:面对长篇大论的数学题目,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在考试这种紧张的氛围下,这种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解题信心和发挥。如一些学生看到一大段文字就开始紧张,还没开始解题就觉得自己无法完成。
原因分析
教育理念的偏差
有些教育者认为增加数学试卷的阅读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数学与实际生活情境深度融合。他们希望通过大量文字描述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而,这种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过度强调了情境的复杂性,而忽略了学生在有限时间和能力下的实际需求。
存在一种追求“高大上”的出题趋势,为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过度堆砌文字内容,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改革的误解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跨学科知识和情境化教学。一些出题者错误地认为只要增加阅读量就能实现这些目标。例如,在数学试卷中强行加入大量人文社科类的背景知识,但与数学的结合并不紧密,使得题目变成了阅读和数学的简单拼凑,而不是有机融合。
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片面解读也导致了这一现象。将数学建模等素养的考查简单等同于增加题目阅读量,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些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合理地在试卷中体现。
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考量
出题者在出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对于一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大量的文字阅读会成为解题的巨大障碍。而且在设计试卷时,没有从学生整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没有准确把握在特定学习阶段学生能够承受的阅读量与数学知识考查之间的平衡。
应对策略
回归数学本质
出题者在设计试卷时应确保数学问题是核心。文字描述只是辅助手段,用于合理地引出数学问题。例如,在编写应用题时,简洁明了地阐述数学关系,避免过多无关信息的干扰。如果是考查函数关系,那么关于情境的描述应以能清晰表达函数的变量关系为度。
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让学生能够直接从题目中抓住关键的数学要素。如在几何应用题中,直接说明图形的关键特征和已知条件,而不是绕圈子。
科学设置阅读量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水平合理设置阅读量。对于低年级学生,要严格控制阅读量,随着学生年龄和阅读能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例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试卷应以简单直观的表述为主,到了初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简短情境描述,高中阶段则可以在保证学生能够合理应对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有一定深度的情境阅读。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有所考虑。可以在同一知识点的考查上设置不同阅读量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者在试卷整体难度设计时,平衡阅读量和数学知识难度的关系,避免因为阅读量过大而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恐惧。
加强阅读能力与数学教学的协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导学生如何快速识别数学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学会对长句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数学数据和关系。可以通过专门的阅读训练,如分析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的文字表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同时,也要将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数学思维训练相结合。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数学问题的构建,使阅读成为数学解题的有效助力,而不是障碍。
优化出题环节
建立出题者与一线教师、学生的沟通机制。出题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阅读困难,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为出题者提供合理的建议。例如,出题者可以定期到学校开展调研活动,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出题完成后,进行小范围的测试和反馈收集。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题目进行调整,确保试卷的阅读量和题目难度在合理范围内,既能够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又不会因为阅读量过大而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