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阐述
低龄老人的现状
在许多家庭中,低龄老人(通常指60 75岁左右的老人)面临着“两头照顾”的情况。一方面,他们需要照顾年迈体弱、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另一方面,又要帮忙照看孙辈。
例如,一位62岁的老人,他的母亲85岁,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生活起居需要人照料。同时,他的儿子和儿媳工作繁忙,孙子刚上小学,每天需要接送,作业也需要有人辅导。这位老人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起床为母亲准备早餐、喂药,到下午去学校接孙子,监督写作业,忙得不可开交。
退休后反而更辛苦的原因
体力和精力的双重消耗
照顾老人和小孩都不是轻松的事情。照顾老人需要耐心和细心,如帮助老人翻身、洗澡、喂饭等,这些体力活对于低龄老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而照顾小孩则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小孩活泼好动,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安全,还要辅导学习等。
比如在辅导孙子学习时,低龄老人可能要面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内容,像数学中的一些新算法、英语的发音等,这都需要他们花费精力去学习和理解,然后再传授给孩子。
心理压力
低龄老人处于“夹心层”,他们对父母有孝顺的责任,希望能让父母安度晚年;对孙辈有关爱和教育的责任,想让孙辈健康成长。如果在照顾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他们往往会自责。
例如,当孙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或者老人自己的父母生病加重时,低龄老人会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
在社区层面,虽然有一些养老和托幼服务,但往往存在服务内容单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比如社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可能只提供简单的餐饮和休息场所,缺乏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服务;社区的儿童托管服务可能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能完全满足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的照看需求。
在家庭内部,由于现代社会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能分担低龄老人照顾压力的家庭成员有限。像过去大家庭中可以有多个兄弟姐妹轮流照顾老人,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两个子女,难以实现轮流照顾的模式。
可能的解决方案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社区应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专业的老年护理中心,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康复师等。这些专业人员能够为失能老人提供科学的护理方案,减轻低龄老人在照顾老人方面的负担。
例如,社区可以引进智能化的护理设备,如自动翻身床、远程健康监测仪等,提高照顾的效率和质量。
优化托幼服务
社区要完善托幼服务体系,延长托幼服务的时间,以满足双职工家庭的需求。同时,提高托幼服务的质量,增加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在社区托幼机构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比如,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为孩子开展手工制作、科普小讲座等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发挥社会力量
鼓励企业参与养老托幼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养老和托幼服务领域。企业可以发挥其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产品。
例如,企业可以开发老年营养餐饮配送服务,根据老年人的营养需求制作健康餐食并配送到家;在托幼方面,企业可以建立连锁的课后托管中心,提供优质的课后辅导和兴趣培养服务。
发展志愿服务队伍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关爱低龄老人、照顾老人和儿童的活动中来。志愿者可以来自不同的群体,如大学生、退休职工等。
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老人提供陪伴聊天、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等服务;退休职工志愿者可以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协助低龄老人照顾儿童。
家庭内部调整与支持
家庭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
在家庭内部,子女要尽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即使工作繁忙,也可以通过调整工作安排或者利用假期来分担低龄老人的照顾压力。
例如,儿子可以在周末负责照顾老人,让低龄老人有时间休息或者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儿媳可以在下班后和低龄老人共同承担辅导孩子作业的任务。
加强家庭沟通与理解
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理解低龄老人的辛苦。低龄老人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避免过度劳累。
比如,家庭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讨论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安排,同时关心低龄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