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阐述
教辅乱象背后的利益驱动
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哪本回扣多就订哪本”的教辅订购现象。教辅材料本应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工具。然而,部分不良书商与学校相关人员或教师勾结,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给予回扣的方式来推动某些教辅材料的订购。
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将商业利益的黑手伸进了教育领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对学生和家长权益的损害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被迫使用一些并不适合自己学习水平或者质量不高的教辅材料。由于这些教辅材料不是基于教学需求和质量被选用的,可能存在内容错误、编排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巩固。
家长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这些可能存在“猫腻”的教辅材料买单。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同时却没有得到相应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回报。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腐蚀
个别教师参与这种“回扣”交易,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本应秉持公正、廉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一旦卷入这种利益关系,就难以做到客观地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教辅材料,也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这种行为还会在学校内部形成不良风气,影响其他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破坏整个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解决对策
加强监管力度
教育部门要联合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对教辅材料的编写、出版、发行和选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教辅材料的选用标准、流程以及违规处罚措施。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涉及收受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的书商、学校相关人员和教师,要依法依规给予严厉的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教师资格等。
建立透明的选用机制
学校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该建立透明、公正的选用机制。成立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教辅材料选用委员会。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市场上的教辅材料进行全面评估和筛选。并且将选用的结果和理由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定期的培训、学习和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辅材料选用中的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引导教师自觉抵制商业贿赂行为。
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权重,将教辅材料选用是否公正、廉洁等纳入其中,促使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