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在气候行动最前线——关注极端灾害性天气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1-13 06: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气候行动最前线——关注极端灾害性天气》

引言

极端灾害性天气在当今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成为气候变化最直观、影响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狂风暴雨到持续干旱,从酷热热浪到严寒冰冻,这些极端天气现象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频率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从生态系统到基础设施,从农业生产到公共健康。因此,深入了解极端灾害性天气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成为了气候行动最前线的关键任务。

常见的极端灾害性天气类型

暴雨洪涝
   成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水汽含量增加,海洋蒸发加剧。当大气环流异常时,湿润空气在特定区域大量聚集并上升冷却,形成强降雨。例如,在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会影响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影响:
     对城市而言,暴雨洪涝可能导致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出现内涝。大量积水会淹没道路、地下室和低洼地区的建筑物,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影响交通、电力和通信等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农村地区,洪水会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和农业设施,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威胁农民的生计。同时,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干旱
   成因:降水模式的改变是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变暖使得一些地区降水减少,蒸发量却增加。另外,大气环流异常可能导致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某些地区,从而造成长时间的干旱。例如,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会抑制降雨的形成。
   影响:
     农业受到的打击最为直接。干旱会使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得不到满足,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严重干旱还可能导致牲畜饮水困难,影响畜牧业发展。
     从生态角度看,干旱会使湖泊、河流干涸,湿地面积缩小,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干旱还会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热浪
   成因: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热浪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也加剧了热浪的影响。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人造表面吸收和储存热量,加上城市中植被覆盖率低,散热困难,使得城市在热浪期间温度比周边农村地区更高。
   影响: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热浪期间,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疾病,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和户外工作者。
     热浪还会对能源供应造成压力。为了降温,人们大量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这会导致电力需求急剧增加,可能引发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台风(飓风)
   成因:温暖的海洋表面(水温一般在25℃以上)为台风(飓风)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当大气中的水汽在特定的低气压环境下开始旋转并不断吸收周围的水汽和能量时,就会逐渐形成台风(飓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更有利于台风(飓风)的生成,并且可能使台风(飓风)的强度增强。
   影响:
     台风(飓风)登陆时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狂风会摧毁建筑物、电线杆和树木等,破坏电力、通信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而风暴潮可能会淹没沿海地区的低地,造成海水倒灌,破坏沿海的生态系统和人类聚居地。

极端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社会经济层面
   极端灾害性天气会给各个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在农业方面,前面提到的干旱、洪涝等灾害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供应和价格。例如,严重的洪涝灾害可能导致粮食产区绝收,引起粮食价格上涨,影响粮食安全。
   在工业领域,极端天气可能破坏工厂设施、中断供应链。例如,台风可能摧毁沿海地区的工厂,洪水可能淹没位于低洼地区的工业园区,导致生产停滞。同时,运输线路的中断,如道路被冲毁、港口关闭等,会影响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运输,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极端灾害性天气还会影响旅游业。例如,飓风可能摧毁沿海的旅游设施,暴雨洪涝或干旱可能使旅游景区失去吸引力,导致游客数量减少,旅游收入下降。

公共健康层面
   除了热浪对人类健康直接造成中暑等疾病风险外,洪水可能会污染水源,引发肠道传染病、皮肤病等疾病的传播。在洪水过后,积水和潮湿的环境有利于蚊虫滋生,增加了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干旱可能导致饮水困难,人们不得不使用不洁净的水源,也会增加水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同时,极端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心理压力,如长期的干旱导致农民对生计的担忧,洪水受灾群众对家园重建的焦虑等,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基础设施层面
   极端灾害性天气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是多方面的。电力设施方面,强风、暴雨、冰雪等可能刮倒电线杆、破坏输电线路,导致大面积停电。通信设施也容易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例如,暴雨可能冲毁通信基站,影响通信信号的传输。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洪水会冲毁桥梁、淹没道路,使公路、铁路交通瘫痪;冰雪天气可能使道路结冰,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影响航空运输等。

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减缓气候变化方面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任务。这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使用比例,减少对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依赖。例如,许多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投资建设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场。
   提高能源效率也是重要举措。这包括推广节能建筑,采用高效的电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在建筑方面,采用隔热材料、优化建筑设计以减少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源需求;在交通领域,发展公共交通、推广电动汽车等低排放交通工具。
适应极端灾害性天气方面
   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应对。例如,建设具有良好排水能力的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绿地、湿地、可渗透路面等措施,提高城市对暴雨洪涝的吸纳和排放能力。在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规划建设防洪堤、泄洪区等防洪工程。
   农业方面,可以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如耐旱、耐涝作物品种的培育和种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以应对干旱和洪涝等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在公共健康领域,建立健全极端灾害性天气下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在洪水等灾害发生前后,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保护,及时开展疾病防控工作,如分发蚊帐、消毒药品等,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国际合作方面
   极端灾害性天气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共享气象数据、灾害预警信息等资源,提高全球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例如,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气象观测和数据共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容易受到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但自身应对能力有限,国际合作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如帮助建设防洪、抗旱等基础设施,培训灾害管理人才等。

结论

极端灾害性天气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气候行动的最前线,我们需要从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极端灾害性天气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减轻极端灾害性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1 07:11 , Processed in 0.1113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