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因地制宜,为新旧动能转换增活力》
引言
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地制宜能够充分挖掘各地的优势,激发区域特色活力,有效避免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因地制宜的内涵及依据
内涵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等具体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旧动能转换策略。例如,沿海地区可以依托港口优势,发展外向型海洋经济相关的新动能产业,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开发等;而内陆山区则可能更多地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旧动能转换模式。
依据
资源禀赋差异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储量不同。如山西等地煤炭资源丰富,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一方面要对传统煤炭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清洁利用水平,这是旧动能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煤炭产业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煤基新材料等新动能产业。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江南水乡,可以发展水生态产业、内河航运物流等。
产业基础差别
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特定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可以从传统的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向高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环节升级。而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有着深厚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就需要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动能领域转型,如发展工业机器人制造等产业。
人才结构特点
大城市和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往往聚集了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像北京、上海等地,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等新动能产业,因为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金融分析师等专业人才。而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可能以劳动力技能型人才为主,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含量较高的特色加工制造业等新动能转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工艺品制作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加工技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因地制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策略
产业定位精准化
挖掘区域特色产业
各地区应深入挖掘本地具有独特优势的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萌芽。例如,云南的花卉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可以从传统的花卉种植和简单销售,向花卉深加工(如提取花卉精油、制作花卉保健品等)、花卉文化旅游(打造花卉主题公园、举办花卉节庆活动等)等方向发展。这不仅提升了花卉产业的附加值,也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
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地方产业定位要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契合。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为周边地区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机遇。雄安新区周边的县镇可以根据自身在区域中的区位特点,发展为雄安新区服务的高端建筑材料产业(作为新动能,采用绿色、智能的生产技术)、现代都市农业(为雄安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供应,同时发展观光农业等新业态)等。
创新驱动本地化
建立本地创新体系
不同地区要构建适合自身的创新体系。例如,成都通过建设科学城、聚集高校科研院所等方式,打造本地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本地的电子信息企业可以依托这些平台,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开展5G通信技术研发、新型显示技术创新等项目,实现从传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向高端智能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新旧动能转换。
鼓励本地企业创新
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本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如重庆的一些传统摩托车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通过政府引导和自身努力,开展电动摩托车研发,采用共享摩托车等新商业模式,从传统燃油摩托车制造的旧动能向电动摩托车生产和共享出行服务等新动能转换。
政策支持差异化
制定区域特色政策
根据地区的不同发展需求和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例如,对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策可以侧重于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前沿技术研发合作,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并购等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政策可以更多地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吸引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入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政策协同性
各地区的政策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协同。例如,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各地在新旧动能转换政策制定中都要考虑到节能减排的要求。东部地区可能通过加大对新能源研发和应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快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设置绿色门槛,避免高污染、高能耗的旧动能产业简单转移,同时积极发展本地特色的清洁能源产业等新动能。
因地制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面临的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风险
如果各地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不能有效协调,可能会导致发达地区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发展新动能产业,而落后地区由于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流失,旧动能衰退后新动能难以培育,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例如,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大量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劳动力短缺,新动能产业又缺乏人才支撑。
资源错配可能性
各地在盲目追求新动能产业时,可能会出现资源错配现象。比如,一些地方不顾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过度投入资金发展光伏产业,结果造成产能过剩,而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却因为资金匮乏得不到有效的转型升级,导致新旧动能转换失败。
应对措施
加强区域合作
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如东西部地区可以开展产业合作,东部地区将一些适合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环节以产业转移的形式向中西部输出,同时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和市场支持。例如,东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将加工制造环节向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利用东部地区的技术和市场渠道,发展本地的特色纺织服装品牌,共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科学规划与评估
各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旧动能转换规划,并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确保产业发展方向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及时发现并纠正资源错配等问题,引导新旧动能转换健康有序发展。
结论
坚持因地制宜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本地化的创新驱动和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各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新旧动能转换的活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错配等挑战,但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科学规划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构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