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敲响英歌槌 舞动“非遗年”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2-6 12: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敲响英歌槌 舞动“非遗年”》这一表述体现了英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年期间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意义。

英歌的概况
起源与发展
   英歌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它起源于明代中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祭祀、驱邪等民俗活动而产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间舞蹈。
   英歌的发展与潮汕地区的地域文化、社会风俗紧密相连。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吸收当地的武术、戏曲等元素,丰富自身的表演形式和内涵。
表演形式
   角色与道具
     英歌的表演队伍通常由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人数一般为偶数,常见的有18人、24人或36人等。队员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分为前棚和后棚。前棚是英歌表演的主体部分,队员们手持英歌槌,槌长约2尺 8尺不等。
     这些英歌槌色彩鲜艳,两端装饰有彩色布条或缨络。演员们的服饰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多为紧身短打,配以鲜艳的腰带、头巾等,模仿梁山好汉的装扮。
   舞蹈动作
     英歌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其基本动作包括“击槌”“旋槌”“甩槌”等,这些动作来源于武术套路,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例如“击槌”动作,要求舞者双手握住英歌槌,按照一定的节奏互相敲击,发出清脆而响亮的声音。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组成各种队形图案,如“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等,这些队形的变换体现了集体协作的精神和高度的艺术编排能力。

在“非遗年”中的意义
文化传承
   在新年期间舞动英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开展英歌表演,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英歌的魅力。
   许多英歌表演团队会在新年期间深入社区、乡村进行表演,吸引众多民众观看。孩子们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会对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传承英歌的热情。
节日氛围营造
   英歌的表演具有很强的节日氛围营造能力。其欢快的节奏、矫健的舞姿和响亮的槌声,能够为新年增添喜庆的气氛。当英歌队伍穿梭于大街小巷时,所到之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与其他新年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等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年期间的英歌表演,是展示潮汕地区文化特色的窗口。
   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在观看英歌表演的过程中,都会对潮汕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升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光彩。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3 17:32 , Processed in 0.0488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