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约束、整治“职业闭店人”乱象的一些举措和意义:
一、背景
在商业活动中,“职业闭店人”利用市场规则漏洞,恶意闭店、欠费、拖欠员工工资、欺诈消费者或供应商等,严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影响营商环境健康发展。
二、强化信用约束的举措
1. 完善信用信息记录与共享
建立全面的信用档案
政府相关部门(如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应联合建立针对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信息、经营活动信息(包括合同履行情况、商品和服务质量等)、纳税情况、员工权益保障情况(如工资支付、社保缴纳)等全方位纳入信用记录范畴。对于“职业闭店人”相关的不良行为,如突然闭店导致消费者预付费无法退还、供应商货款拖欠等,进行详细记录。
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信用信息的实时共享。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发现企业有恶意闭店且涉及消费者投诉未处理的情况,及时将这一信息共享给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可据此加强对该企业的税务稽查,金融机构在评估其信贷风险时可将此不良记录作为重要参考,限制其获取贷款或提高贷款利率。
2. 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科学设定评价指标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职业闭店人”的评价指标可包括闭店频率、闭店时债务处理情况、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等。例如,如果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多次闭店且每次闭店都遗留大量未解决的债务纠纷,那么在信用评价中就应给予极低的分数。
动态评价与分类管理
信用评价应是动态的,根据市场主体的最新行为及时更新评价结果。根据信用评价得分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简化审批程序等奖励措施;对于被认定为“职业闭店人”风险较高的企业,则加强监管,要求其提供保证金或增加检查频次。
3. 实施信用奖惩机制
守信激励
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提供多种激励措施。例如,在政府项目招投标中给予加分或优先考虑,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同时,在商业合作中,良好的信用也可作为吸引合作伙伴、获取更低融资成本的优势。
失信惩戒
针对“职业闭店人”等失信市场主体,实施严厉的惩戒措施。一是限制其市场准入,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进入特定行业或参与政府项目投标;二是进行公示曝光,通过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公布“职业闭店人”名单及其失信行为,降低其社会声誉,影响其后续商业活动;三是联合金融机构限制其融资渠道,使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金融服务,从而提高其失信成本。
三、整治“职业闭店人”乱象的意义
1. 维护市场秩序
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职业闭店人”的恶意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规则,通过信用约束和整治,可以使遵守规则的市场主体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发展机会,而违规者受到惩罚,从而促进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 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减少消费者因商家突然闭店而遭受的预付费损失、商品质量问题无法解决等困扰。同时也保护了供应商的权益,避免供应商被拖欠货款而面临经营困难,还保护了员工权益,确保员工能按时足额获得工资和应有的劳动保障。
3. 优化营商环境
一个健康、有序、信用良好的市场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业者。通过整治“职业闭店人”乱象,提升整个市场的信用水平,可以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本地市场的信心,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