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层面
政策引导与激励
制定优惠政策
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给予研发投入税收减免。对于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收入,减免相关税费,提高各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启动、中试环节等。补贴资金可以根据项目的创新性、预期效益等因素进行分配,重点扶持那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处理机制。例如,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或仲裁机构,缩短侵权案件的处理周期,提高侵权赔偿标准,切实保护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知识产权权益。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协同管理。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明确各方在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保护和收益分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知识产权的有效流转和价值实现。
搭建合作平台
建设产学研合作园区
规划和建设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园区,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园区内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办公场所、实验室、中试车间等,并配套相关的服务,如技术咨询、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产学研合作园区内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检测检验、数据资源等服务。平台可以采用会员制的运营模式,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缴纳一定的会员费用,享受平台提供的服务,降低技术研发成本。
构建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线上的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人才信息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人才需求信息等。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成果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对接效率。
举办线下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如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发布会等。活动可以按照不同的产业领域、技术领域进行分类组织,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促进合作意向的达成。
高校和科研机构层面
调整科研导向与人才培养
面向产业需求开展科研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例如,高校的科研团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参加企业的技术研讨会,根据企业需求确定科研选题,使科研成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调整科研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的产业应用价值和市场效益纳入评价指标。对于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问题的科研成果给予更高的评价,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研究工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生可以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业。例如,研究生可以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的研发中心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完成学位论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分享企业的创新实践经验、市场需求分析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促进成果转化
建立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设立成果转化办公室或技术转移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科研成果的筛选、评估、包装和推广。这些机构可以配备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包括技术经纪人、知识产权专员等,他们具备技术、法律、市场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转化。
加强成果转化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定期向企业推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同时收集企业的技术反馈,不断优化成果转化工作。
加强中试环节建设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投入,建立自己的中试基地或与企业合作共建中试基地。中试基地要配备与实际生产相接近的设备和设施,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小批量试生产,验证成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为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技术参数和生产经验。
建立中试环节的风险分担机制,由于中试阶段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共同承担风险。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中试风险基金,在中试项目失败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降低各方参与中试环节的风险压力。
企业层面
增强创新意识与投入
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企业高层应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将创新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例如,大型企业可以制定长期的研发战略,明确未来5 10年的技术研发方向和目标,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
加强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想法和建议,对于有价值的创新成果给予奖励。营造一种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应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将研发投入比例提高到5%以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达到10%甚至更高。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开展自主研发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研发。
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例如,华为与多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研究,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深入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
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企业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方或资助方,提前介入科研项目的选题、研究过程等环节,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将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给高校和科研机构,提高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企业可以牵头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企业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内成员可以共享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攻克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