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不可盲目用药,原因如下:
一、病因的复杂性
1. 局部因素
鼻腔结构异常
如果存在鼻中隔偏曲,偏曲的鼻中隔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药物对于这种结构异常导致的慢性鼻炎症状改善效果有限。例如,鼻中隔偏曲严重时,偏曲侧的鼻腔黏膜长期受到气流刺激,容易引发炎症,单纯使用药物只能减轻黏膜炎症反应,但不能纠正结构问题,症状容易反复。
黏膜纤毛功能障碍
鼻腔黏膜纤毛具有清除异物、保持鼻腔清洁的重要功能。当纤毛功能受损时,例如长期吸烟、吸入有害化学物质等导致纤毛摆动异常,容易引发慢性鼻炎。这种情况下,需要针对纤毛功能修复采取综合措施,而不是仅仅依靠药物。一些药物可能对改善纤毛周围的炎症环境有帮助,但不能直接恢复纤毛功能。
2. 全身因素
内分泌失调
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身体新陈代谢减缓,鼻黏膜也会出现黏液性水肿,导致慢性鼻炎。此时,仅使用治疗鼻炎的常规药物,如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先调节甲状腺功能,在内分泌状态改善后,鼻黏膜的症状才会得到根本改善。
免疫功能异常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受者,容易反复发生鼻腔感染,引发慢性鼻炎。这类患者的慢性鼻炎治疗不能仅仅依赖普通的鼻炎药物,需要综合评估免疫状态,必要时采取提升免疫功能的措施,如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在器官移植患者中需谨慎评估)或针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等。
二、药物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
1. 鼻用减充血剂
局限性
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羟甲唑啉滴鼻液等,虽然能迅速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从而改善鼻塞症状。但是,如果使用时间过长(一般连续使用不应超过7天),会导致药物性鼻炎。这是因为鼻黏膜在药物的长期刺激下,血管反跳性扩张,鼻充血反而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不良反应
还可能引起鼻黏膜干燥、烧灼感等不适症状。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鼻黏膜纤毛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鼻腔的病理状态。
2. 鼻用糖皮质激素
局限性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是治疗慢性鼻炎的一线用药,但对于鼻腔结构严重异常(如严重鼻中隔偏曲)或伴有鼻息肉等情况,药物往往不能完全解决鼻腔通气问题。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鼻腔局部刺激感、鼻出血等不良反应。虽然这些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但也需要谨慎使用,尤其是对于鼻腔黏膜本身就比较脆弱的患者。
3. 口服抗组胺药
局限性
口服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相关的慢性鼻炎症状。但对于非过敏性因素引起的慢性鼻炎,如由细菌感染或鼻黏膜结构异常导致的慢性鼻炎,口服抗组胺药基本没有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头晕等,这些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对于需要集中精力工作的人群,如驾驶员、高空作业人员等。
三、正确的应对方法
1. 明确诊断
对于慢性鼻炎患者,应首先进行详细的鼻腔检查,包括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等,必要时还需进行鼻窦CT检查,以明确鼻炎的类型(是过敏性、非过敏性,是否伴有鼻息肉、鼻窦炎等)、鼻腔结构情况等。例如,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鼻腔黏膜的色泽、有无肿物、分泌物情况等,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2. 综合治疗
在明确诊断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对于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患者,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如鼻中隔偏曲严重影响鼻腔通气,可考虑进行鼻中隔矫正术等手术治疗。术后再配合药物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反应,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过敏性慢性鼻炎患者,除了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外,还可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