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中罗源校区开设“耕读”行走思政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教育理念与课程创新
1. 融合多学科知识
在“耕读”行走思政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等知识相融合。例如,学生在参与农耕实践时,能了解到农作物生长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农业生产与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等,实现了跨学科的学习。
这种课程创新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单纯的理论讲授模式,让思政课从静态的教室走向动态的田间地头、乡村社区等,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 践行知行合一理念
“耕读”课程强调实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耕种、调研乡村发展等活动,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例如,学生在耕读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劳动价值论等思政课中的相关理论,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1.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
参与耕种活动,学生需要进行体力劳动,如翻地、播种、除草等,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耐力,增强身体素质。
同时,他们能够学习到传统的农耕技能,如辨别不同农作物的种子、掌握合适的播种深度和间距等,这些技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耕读”思政课的行走调研部分,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等。这会激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思考自己能为改善乡村面貌做出哪些贡献。
而且,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耕读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和传承这种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对学校和地区发展的意义
1. 打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
福州三中罗源校区的“耕读”行走思政课在众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独树一帜。这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该校,同时也为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种特色课程还可以成为学校开展对外交流的亮点,与其他学校分享课程建设经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2. 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
学生在耕读过程中会深入挖掘罗源当地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他们可以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举办文化展览等形式,对地方文化进行宣传和保护,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学生以新的视角和知识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如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有助于推动罗源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