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建设意义重大,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影响:
规划与建设情况
选址与区位
东方枢纽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南岸。其选址充分考虑了上海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周边交通网络发达,临近多条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能够方便地与上海市区以及周边城市相连接。
规模与设施布局
规模宏大
上海东站规划为一座大型铁路客运站,站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台30线左右。这一规模将使其能够承担大量的铁路客运业务,满足未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不断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
综合交通设施集成
东方枢纽将集成多种交通方式。在铁路方面,除了接入普通铁路线路外,还将接入高速铁路线路,如规划中的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等,加强上海与长江以北地区以及杭州湾沿岸城市的联系。
在城市交通方面,将实现与地铁网络的无缝衔接,规划有多条地铁线路接入,如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等,方便市民和旅客在枢纽内实现快速换乘,便捷地到达上海的各个区域。
此外,枢纽内部还将规划建设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等设施,实现公路客运、城市公交与铁路客运的高效协同,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功能作用
区域交通辐射功能
长三角一体化
作为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东方枢纽将成为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关键节点。它将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如南通、嘉兴等的交通联系,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的快速流动。通过沪通铁路等线路,上海与长江以北的南通等地将实现更加便捷的交通往来,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国内国际交通连接
在国内方面,东方枢纽将进一步完善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铁路客运网络。例如,通过沪乍杭铁路加强与杭州湾沿岸城市的联系,为沿线地区的经济交流、旅游发展等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
在国际方面,东方枢纽将依托上海的国际化地位,成为上海连接国际铁路运输网络的重要门户。它有可能成为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货运和客运的重要始发站或经停站,加强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和贸易往来。
城市发展带动功能
带动浦东地区发展
东方枢纽的建设将对浦东新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枢纽的建设将促使周边地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次,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吸引大量与交通、物流、商贸相关的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物流企业将依托枢纽的交通优势,发展货物仓储、配送等业务;商贸企业将利用便捷的交通网络,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促进浦东地区的贸易繁荣。
疏解城市交通压力
目前上海的虹桥枢纽承担了大量的交通流量,东方枢纽的建成将分担虹桥枢纽的部分交通压力。它将引导部分旅客流向浦东方向,平衡上海东西部的交通客流分布。同时,通过与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良好衔接,能够提高旅客出行效率,减少城市内部交通拥堵。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发展影响
促进贸易与物流发展
东方枢纽将为上海的贸易和物流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缩短货物运输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对于进出口贸易而言,枢纽将有助于提高上海港的货物集疏运效率,加强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繁荣,如包装、货代等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推动旅游业发展
东方枢纽的建设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沪旅游。一方面,对于国内游客,便捷的交通将使上海更容易到达,吸引更多周边城市及国内其他地区的游客来上海观光、购物、商务旅行等。另一方面,对于国际游客,东方枢纽作为国际交通门户的功能将不断增强,吸引更多国际游客通过铁路等方式进入上海,推动上海国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影响
提升城市形象与市民生活品质
东方枢纽这样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成为上海的新名片,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同时,枢纽内部将配备先进的设施,如舒适的候车环境、便捷的商业服务设施等,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在城市生活方面,枢纽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将包括住宅、学校、医院等,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活品质。
增加就业机会
东方枢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包括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枢纽建成后的运营阶段,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铁路运营、商业服务、物业管理等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将有助于缓解上海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