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负责人表态"继续深耕中国 共创共享机遇",释放了以下重要信号:
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经济韧性认可: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承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和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仍是外企战略要地。202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仍超1万亿元人民币,印证了吸引力。
政策环境改善:近期《外商投资条例》实施、自贸试验区扩容等举措,增强了外资对营商环境优化的预期。
战略调整方向
本土化升级:从单纯生产转向"在中国,为全球",如特斯拉上海研发中心、宝马沈阳电池项目,显示外企正将核心研发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新兴领域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例如阿斯利康在青岛建生物药生产基地,默克在上海投资半导体材料研发。
共赢模式创新
产业链协同: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的合作案例,表明外企正通过技术合资、供应链融合等方式深度参与中国创新。
ESG合作:苹果公司宣布与宁德时代合作建设100%可再生能源工厂,体现绿色经济领域的共享价值创造。
应对挑战的策略
风险对冲:部分企业采用"China+1"策略,但核心产能仍留华。如三星在越南扩产同时,在西安追加投资闪存芯片项目。
合规适应:数据安全法等法规促使微软等公司加速数据本地化部署,形成新的服务生态。
未来机遇领域
消费升级:中国中等收入群体预计2035年达8亿,高端消费品、健康服务等领域潜力巨大。
技术转化:中国在5G、AI应用场景的优势,正吸引宝马等企业将中国作为智能网联技术首发市场。
这一表态反映出,跨国企业正在重新定位中国角色——不仅是制造基地和销售市场,更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和战略伙伴。能否真正实现"共创共享",取决于外企本土化创新能力和与中国产业链的融合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