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为博取流量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法规,也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和网络生态。针对此类行为,我国已有多项法律和监管措施予以严厉打击:
法律依据与处罚措施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
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若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公众恐慌、交通混乱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刑法》第291条之一
编造、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7年有期徒刑。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平台需对编造虚假信息的账号采取删帖、限流、封号等处置,并上报主管部门。商家可能被列入失信主体名单,面临联合惩戒。
典型案例与执法实践
23年浙江某商家编造"商场踩踏事件"谣言
涉事人员被行政拘留10日,相关视频下架,账号永久封禁。
22年某网红虚构"交通事故现场"摆拍
因引发交通堵塞,被以"寻衅滋事罪"立案侦查。
消费者与社会监督
举报渠道
可通过"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官网、"12377"热线或平台投诉入口举报虚假信息。
赔偿责任
若谣言导致他人或企业经济损失,受害者可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企业合规建议
严格遵守《广告法》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
建立内容审核机制,杜绝"剧本式摆拍";
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而非低俗营销。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此类行为短期内可能带来流量,但终将付出法律代价和信誉损失。公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对可疑信息通过"谣言粉碎机"等权威平台查证后再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