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镇巴县首次发现的史前遗址是一项重要的考古突破,为研究中国南方与北方过渡地带的史前文化、人类迁徙及早期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线索。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遗址概况
位置与发现:遗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属汉江上游地区。2023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基建项目的调查中首次发现。
年代范围:初步判断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可能延续至夏商时期,具体需进一步测年确认。
文化特征与遗存
文化属性:出土陶器兼具仰韶文化(北方彩陶)与屈家岭文化(江汉平原)特点,反映南北文化交流。石器以磨制为主,包括斧、锛等农耕工具。
重要发现:
房址与灰坑:发现半地穴式房基、储藏坑,表明定居农耕生活。
墓葬区:部分墓葬随葬陶器,可能反映社会分层。
碳化作物:发现稻、粟遗存,证实稻作与旱作农业并存。
学术意义
填补空白:镇巴地处陕南,此前史前考古较少,此发现连接了关中(仰韶)、四川(宝墩)、江汉(屈家岭)三大文化区。
南北通道证据:印证了大巴山作为史前“文化走廊”的角色,为研究长江、黄河流域互动提供实证。
环境适应研究:山地遗址有助于探讨人类对秦巴山区的开发过程。
下一步工作
扩大勘探:确认遗址分布范围,寻找更多功能区(如陶窑、祭祀区)。
科技分析:开展陶器成分、人骨DNA、植硅体等检测,追溯人群迁徙与农业传播。
保护规划:拟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协调遗址保护与地方发展。
延伸背景
镇巴地理特殊性:位于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气候湿润,适宜稻作,历史上为巴蜀、荆楚、中原文化交汇处。
对比案例:类似过渡性遗址如湖北郧县青龙泉(仰韶与屈家岭叠压)、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均显示南北文化交融。
此发现或改写学界对秦岭以南史前文化格局的认知,后续研究值得持续关注。如需更详细信息,可查阅陕西省文物局发布的官方简报或相关学术期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