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证不能成为一本生意经"这一观点直指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核心矛盾——当健康证明沦为牟利工具,其原本保障公共安全的初衷便被异化。以下从现象、危害及治理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乱象表现:健康证产业链如何形成?
强制办证与收费捆绑
部分地区的餐饮、家政等行业存在"无健康证不录用"的刚性要求,而指定体检机构收取高额费用(含隐性"加急费"),形成行政垄断链条。例如2021年某地曝出"健康证黄牛",200元体检包过。
形式化体检走过场
某些机构为压缩成本,省略便检、胸透等关键项目,使健康证沦为"花钱买贴纸"。某外卖平台曾被曝光要求骑手自费办证,但实际未落实体检。
监管套利空间
个别地区将健康证作为流动人口管理手段,借机收取附加费用。如某市曾要求外来务工人员每年重复办证,而本地居民仅需两年一检。
危害传导:被扭曲的公共安全逻辑
风险转嫁悖论
本该由企业承担的用工健康保障责任,通过"谁从业谁付费"规则转嫁给劳动者,尤其影响低收入群体。某研究显示,保洁员群体健康证自费率达92%,而乙肝筛查缺失率高达67%。
防疫效能贬值
形式化发证导致2019年某地幼儿园诺如病毒爆发事件中,持证厨师实际携带病原体。美国FDA研究指出,有效的食品从业者健康管理应包含定期培训,而非"一证永逸"。
行政公信力损耗
当公众发现"交钱就通过"成为潜规则,健康证的公信力将彻底瓦解。某市2023年问卷调查显示,73%受访者认为"健康证只是应付检查"。
治理重构:回归公共产品属性
成本分担机制
- 借鉴深圳模式:2020年起将餐饮业健康证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政府采购服务。
- 探索"企业主付+政府补"的荷兰式分摊制度,对小微企业实施费率优惠。
技术赋能监管
- 建立全国联网电子健康证系统,如浙江已实现支付宝端"扫码验真+过期预警"。
- 推广AI影像识别技术,杜绝胸透等关键项目造假。
动态风险管理
- 按行业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幼儿园等高风险场所实行季度体检,低风险行业延长至两年。
- 引入德国"健康承诺书"制度,对轻微症状者实施临时岗位调整而非一刀切禁入。
法治刚性约束
- 依据《行政许可法》清理违规收费,如2022年北京查处3家捆绑销售"健康证套餐"的私立医院。
- 参照日本《食品卫生法》,对出具虚假证明机构处以刑事责任。
结语
健康证的本质是公共卫生防火墙,其价值不能用货币计量。唯有切断利益链条、强化公共服务属性,才能真正筑牢这道安全防线。当每一张健康证都能真实反映持证者健康状况时,我们才可以说这项制度实现了其设计初衷——这需要监管智慧,更需要治理决心的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