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建设一流战备工程——记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邓安仲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5-15 1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匠心铸盾:记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邓安仲的战备工程人生

在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战备工程如同沉默的盾牌,守护着国家的安全。陆军勤务学院教授邓安仲,便是这样一位匠心铸盾的现代国防科技工作者。三十余载春秋,他将智慧与热血倾注于战备工程研究与教学,在看似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中注入了炽热的报国情怀,用一项项创新成果诠释了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从巴山蜀水到军事工程:一个学者的成长轨迹

邓安仲的学术之路始于西南重镇重庆。这座经历过抗战烽火洗礼的城市,骨子里镌刻着坚韧不屈的军工精神。1980年代,年轻的邓安仲考入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现陆军勤务学院前身),在军事土木工程领域崭露头角。彼时,中国军事工程建设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的地下指挥所、储备库等设施已难以满足现代化战争需求。这种时代背景,为邓安仲的科研生涯提供了广阔舞台。

从助教到教授,从跟跑到领跑,邓安仲完成了学术身份的华丽蜕变。他先后主持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带领团队无数次深入高原、海岛、沙漠等极端环境实地考察的足迹,是实验室里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数据分析与模型推演。

突破技术壁垒:战备工程创新的"破冰者"

现代战备工程已远非简单的"深挖洞、广积粮",而是融合了新材料、智能控制、伪装防护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邓安仲敏锐把握这一趋势,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在特种防护材料方面,他创新性地提出"梯度复合防护"理论,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防护材料体系。该材料在抗爆冲击、电磁屏蔽等方面性能优异,使重要军事设施的生存能力显著提升。某边防部队试用后反馈:"在极端环境下,采用新材料的工事防护效果提升40%以上,官兵执勤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针对军事工程隐蔽难题,邓安仲带领团队开发出动态自适应伪装系统。这一系统能根据周边环境光学特征自动调节外观,实现"视觉消失"效果。2018年的一场实战化演练中,采用该技术的指挥所成功躲避了多光谱侦察,受到演习指挥部高度评价。

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主导构建的"军事工程全寿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BIM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现了从规划设计到维护报废的数字化管控。某重大国防工程应用该系统后,建设周期缩短15%,全寿命成本降低20%,开创了我军工程管理新模式。

三尺讲台育英才:军事工程教育的"播种机"

"一人的力量有限,培养一个创新团队才能持续推动事业发展。"这是邓安仲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为重中之重,构建了"教研融合、战训结合"的特色培养体系。

他首创的"项目+团队"培养模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学生王回忆:"邓老师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实验、写论文,还要上高原、下海岛实地验证。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军事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这种严苛的培养方式,锻造出了一批批实战型科研人才。

邓安仲格外注重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生突破专业壁垒。他指导的博士论文中,有将纳米材料应用于军事工程的,有研究人工智能在工程防护中应用的,这些跨界研究往往能催生创新突破。近五年,他培养的博士有3人获军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人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

在教材建设方面,他主编的《现代军事工程防护原理》《战备工程智能管理》等教材,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被多所军事院校采用。这些教材不仅系统总结了我国战备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更前瞻性地融入了智能化、无人化等前沿理念。

硝烟中的科研:把论文写在战场上

邓安仲的科研哲学是:"军事科研的终点在战场,价值在应用。"他坚持问题从部队来、成果到部队去的科研导向,每年至少三分之一时间深入部队调研。

2016年,在高原调研时,他发现某型工事存在低温开裂问题。回到实验室后,立即组织攻关,仅用三个月就研制出低温抗裂混凝土,解决了困扰边防部队多年的难题。这种"战场—实验室—战场"的快速响应机制,成为他团队的鲜明特色。

在南海岛礁建设中,邓安仲带领团队驻守前线数月,针对高温、高湿、高盐环境开发出专用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参与建设的工程师李回忆:"邓教授50多岁的人了,和我们一起住工棚、吃罐头,为验证一个数据常常工作到凌晨。"这种以身作则的科研作风,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2020年,他主持研发的"模块化快速构筑系统"在抗洪抢险中大显身手。该系统可在8小时内完成一个连级指挥所的搭建,比传统方法提速5倍以上。参与抢险的某工兵团团长感叹:"这就是科技对战斗力的倍增效应!"

匠心与使命:一个军事科学家的精神底色

走进邓安仲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满墙的奖状证书,而是窗台上排列的数十个建筑模型——从传统坑道工事到智能防护系统,这些微缩景观记录着中国战备工程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一位军事科学家的精神追求。

"国防科研不是谋生职业,而是毕生事业。"邓安仲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即便已过知天命之年,他仍保持着早晨七点到实验室、深夜离开的工作节奏。助手曾统计,他年均出差150天以上,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献给了科研与教学。

这种执着源于深厚的家国情怀。邓安仲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从小给他讲述志愿军将士因工事不牢造成伤亡的故事。这些记忆成为他投身军事工程研究的原始动力。"我们多解决一个问题,前线官兵就多一分安全。"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军事科研工作者的初心。

在智能化战争时代,邓安仲正带领团队向新的高峰攀登。他们开展的"自主感知—智能决策—动态防护"一体化研究,有望实现军事工程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御的革命性跨越。与此同时,他更在思考如何将5G、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融入战备工程建设,为国防事业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盾牌"。

从巴山蜀水到万里边关,从讲台到战场,邓安仲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事科研工作者"甘为人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看到了"科技强军、匠心报国"的使命担当。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不断前行的深层力量。

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需要更多像邓安仲这样的"铸盾者",以创新为刃,以匠心为魂,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筑牢科技基石。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坚固的国防,不仅由钢铁铸就,更由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忠诚浇筑而成。
回复

举报

QQ|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新闻移动网 - 语音朗读新闻资讯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8-9 09:47 , Processed in 0.1533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