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两年多来,在微生物研究和果蝇实验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断拓展着科学边界。相关介绍如下:微生物研究成果 新物种的发现:科研人员在中国空间站中发现并命名了全新微生物物种——“天宫尼尔菌”。它是在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项目支持下,通过多批次、全舱段、全景式的居留舱微生物监测任务发现的。经形态观察、基因组测序等多学科手段分析,确认其为新物种。因其在天宫空间站发现,且隶属于细胞杆菌科尼尔属,故而得名。 微生物特性研究:天宫尼尔菌具备强大的太空适应能力,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产芽孢杆菌,能够在微重力、辐射增强、营养稀缺等多重压力条件下稳定生存。它可调控杆菌硫醇的生物合成来应对氧化应激压力,还在生物被膜形成、辐射损伤修复等方面能力出色,有望为航天健康保障等领域提供新思路。 监测与防控机制构建:微生物可通过航天员体表携带、设备附着物等多种途径进入空间站,若失衡可能引发航天员感染或腐蚀设备等问题。为此,我国科研团队构建了适合太空条件的微生物监测网络,开展了微生物免培养法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对载人航天器各阶段微生物控制提出明确要求,为空间站微生物控制提供了依据。果蝇实验成果 首次空间亚磁环境生物学效应探索:2024年11月15日,我国首次通过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将果蝇带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在中国空间站里建设果蝇培育平台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空间站中设置空间亚磁环境并探索其生物学效应。 果蝇繁殖能力验证:在为期40天的实验中,果蝇在太空缺乏重力场和磁场的特殊环境下,依然完成了交配、产卵的全过程,成功繁育出了三代果蝇,证明了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繁殖能力。中国科学家还首次实现太空传代培养,清晰区分每一代的特性,为研究太空环境对生物多代累积影响提供了宝贵数据。 独特行为模式观察:科研人员获得大量视频数据,发现果蝇在空间环境中呈现出与地面不同的行为模式,如因无重力而飘浮、翻跟头,交配成功率偏低等,飘的同时还会不断搓腿,反映出其焦虑状态,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太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