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遗失百年的“佛眼”被找到的相关介绍:发现与捐赠过程 偶然发现:2006年,太原市民田亦军在大同体育场外围路边的古玩地摊上偶遇一件黑色陶器,卖主不知其为何物,田亦军将其购藏带回家。 确认捐赠:近20年后,田亦军偶然见到一张照片,发现照片中藏于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云冈第8窟陶眼,与自己多年前购藏的陶器极其相似,便主动联系云冈研究院,表示如果确认是云冈石窟的佛眼,愿意无偿捐赠。 鉴定接收:今年3月,山西省灵岩云冈石窟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云冈石窟博物馆原馆长赵昆雨受托赴田亦军家中见到陶眼,并带回大同开展鉴定。经山西省内外著名陶瓷研究专家评鉴,确认该藏品属云冈石窟佛眼,时代大致为辽金时期。佛眼的特征 外观形态:此次回归的疑似陶眼高7厘米,头部呈半珠状,直径10厘米,尾部为直径4.5厘米的平底,约一斤重,表面覆盖黑釉,至今光可鉴人。 材质质地:粗砂胎质,泛着暗红光泽,大头呈半珠状,表面黑釉间杂绛色,恰似佛陀低垂的慈悲目光。云冈石窟佛眼流失历史 盗凿流失:20世纪初,云冈石窟经历了至暗年代,外国不法文物商贩勾结村民,大肆盗凿云冈雕像,一些造像的眼睛本属后世附装物,极易盗取,所以惨遭厄运。 遗弃散落:文物商贩感兴趣的是有艺术造型的雕像,对这些光秃秃的眼球并无兴趣,既然没有流通价值,带不来收益,盗凿者多将眼球随手遗弃,仅个别或散落民间,导致云冈佛眼尽管失落很多,存世者却一目难求。鉴定的方法 艺术风格比对:根据云冈石窟佛像细长眼型特征、不同时代造像风格特征,对比陶眼的艺术风格来判断。 材质工艺分析:石窟佛像材质具有地域特征,疑似眼珠若材质成分与特定石窟一致,或含相同的特殊添加剂,可作为鉴定依据;眼珠彩绘风格或雕刻细节若与特定石窟工艺吻合,也可溯源关联性。 科技手段检测:通过光谱和质谱分析,可以对佛眼的材质成分进行详细研究,将这些分析结果与石窟佛像材质数据库进行比对,可以增强关联性判定。回归的意义 文化完整性:有助于恢复石窟原貌,弥补历史遗憾,让云冈石窟的文化遗产更加完整。 民族情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让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 学术研究:为云冈石窟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素材,有助于深入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方面。 公众关注:引发了社会对文物保护和回归的广泛关注,提升了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关注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合作模式:体现了民间收藏者与专业机构的协作,为文物回归提供了新思路,鼓励更多民间藏家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