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双路村,有一个“唢呐世家”,五代人坚守与传承唢呐艺术。 家族传承脉络自 20 世纪 40 年代起,郑红三的太爷爷郑文周人称“喇叭先生”,以精湛的唢呐技艺闻名乡间,其吹奏曲调婉转流畅,几乎听不出换气声。他决心将唢呐技艺代代相传,此后爷爷郑仕祥、父亲郑志香及 6 个叔伯都是唢呐高手。郑红三从 10 岁起就跟着长辈学艺,如今他的儿子郑学成也加入了“走期”队伍,实现了五代人的传承。 传承历程中的经历与发展学艺经历:郑红三儿时随长辈学艺,青春期曾因敏感逃避学习唢呐,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但流水线的枯燥让他明白唢呐才是“根”,在父亲劝说下回乡重新学习,不仅系统学习了五线谱、和弦等乐理知识,还刻苦钻研传统曲牌,用现代乐理重新解构唢呐艺术。乐队组建与发展:2013 年,郑红三组建“知音乐队”,将当地民间艺人聚在一起,凭借传统乐器演奏为红白喜事增添仪式感,成为当地知名团队。面对现代乐队冲击,他主动创新,引入键盘、架子鼓等现代乐器,让乐队既能演奏传统民乐,也能演绎流行金曲,还尝试用唢呐吹奏流行歌曲、模仿各种声音。 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挑战:随着大众娱乐项目多元化,乐队演出机会减少,愿意学习唢呐的人也越来越少。应对措施:郑红三一方面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丰富演奏形式和曲目;另一方面,坚持演出收入平均分配,让艺人能靠手艺生活,以维持乐队发展和传承唢呐艺术。 唢呐艺术(远安呜音)的背景唢呐艺术(远安呜音)在 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远安呜音流传于湖北南漳、远安等地,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包含较多楚文化元素,其独特的乐器结构、乐律特征和演奏方法为中国音乐学和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但目前传承发展曾面临老艺人去世、年轻人学习意愿低等困境。除了郑红三家族这样的民间传承力量,像陈德望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在积极努力,通过传授技艺、整理曲谱、成立乐班、参加展演等方式传承远安呜音,同时远安县也在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