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从教室到直播间,一位高校教师的农民梦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8 04: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从教室到直播间:一位高校教师的“新农人”转型之路  讲台上,他是深耕农业科技的大学教授;屏幕前,他是百万粉丝的“乡村振兴主播”。当52岁的李为民第一次把实验室里的智慧农业技术拍成短视频时,他没想到,这个从教室到直播间的跨界,竟让自己深耕半生的“农民梦”照进了更广阔的土地。  一、讲台下的“土地情结” 作为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教授,李为民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一罐红壤。这罐取自老家湖南农村的土壤,承载着他最朴素的理想——“让中国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30年前,从农村考入大学的他,亲眼目睹过乡亲们因土壤板结颗粒无收的困境。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地头,研究精准施肥技术、智能灌溉系统,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的村落。但每次看到老农用传统方法耕种,他总会感到无力:“实验室的成果躺在论文里,不如变成农民手机里的一条视频。”  2020年疫情期间,高校全面转向线上教学。当李为民第一次在直播间给学生们演示土壤检测实验时,弹幕墙里突然涌入大量农民观众的提问:“李教授,我家稻田长虫怎么办?”“盐碱地能种草莓吗?”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问题,让他意识到:互联网或许是连接科研与农田的桥梁。  二、直播间里的“田野课堂” “刚开始直播时,我连补光灯都不会调。”李为民笑着回忆起第一次“试水”的窘迫。为了让农民看得懂、学得会,他把复杂的农业技术拆解成“田间小妙招”:用矿泉水瓶制作土壤墒情监测器,用手机APP教农户识别病虫害,甚至带着团队在直播间直播“智能大棚种番茄”的全过程。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云南昭通一位果农的故事。这位农户在直播间学会了“果树环割促花”技术,第二年苹果产量翻倍,特意寄来一箱红彤彤的“冰糖心”。“他说这是给‘网上老师’的学费。”李为民说这话时,眼里泛着光。  如今,他的直播间已成了“移动的农业课堂”。每周三次直播,内容从无人机施肥到农产品电商运营,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次。更让他惊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农民加入进来——28岁的返乡青年王璐跟着他学会了无土栽培技术,在老家建起了智慧温室;90后“新农人”陈凯通过直播课程,把家乡的土蜂蜜卖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  三、从“单打独斗”到“乡村合伙人” 随着影响力扩大,李为民开始思考:如何让直播的“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能量”?2022年,他牵头成立了“数字乡村振兴工作室”,带着学生团队走进贵州黔东南、甘肃陇南等地的深度贫困村,用“直播+科技+产业”的模式打造“一村一品”。  在甘肃礼县,他们帮当地果农搭建起“电商直播基地”,通过抖音小店卖出30万斤苹果;在湖南十八洞村,他们用短视频记录苗绣制作过程,带动非遗手工艺品销量增长400%。“现在不是一个人干,而是带着一群人干。”李为民说,工作室里既有农学博士,也有传媒专业的学生,“农业需要科技,更需要让世界看见的能力。”  去年教师节,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农民,用方言录制了一段祝福视频。画面里,有人站在挂满果实的大棚里,有人捧着刚收割的金灿灿的麦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质朴的笑容。“这比任何科研奖项都珍贵。”李为民说。  从三尺讲台到一方直播间,变的是传播载体,不变的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如今,这位“教授主播”依然保持着每周下田的习惯:“直播间里讲得天花乱坠,不如手里沾点泥土。农民需要的,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能蹲在田埂上说话的人。”  当夕阳染红实验室的窗棂,李为民又开始为下一场直播备课。屏幕上,他新拍的短视频正在加载——镜头里,几位农民正跟着他学习使用智能测土仪,身后的麦田在微风中泛起金色的波浪。这或许就是他心中的“农民梦”最真实的模样:科技扎根土地,希望正在生长。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2 06:19 , Processed in 0.0341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