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简牍探中华》探秘马圈湾汉简里的边塞往事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8 08: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牍探中华》通过多种形式探秘马圈湾汉简里的边塞往事,生动再现了汉代西北边防的立体图景,以下是相关介绍: 节目内容概述简牍介绍:1979年,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汉简1217枚,内容主要包括屯戍公文、私人简牍两大类,涵盖诏书、律令、品约、字书、簿籍、书信等,是研究汉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屯戍活动以及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专家解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张俊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忠等专家结合马圈湾汉简中的真实记载,深入浅出地解读汉代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与情感。戏剧呈现:节目戏剧部分聚焦马圈湾汉简记载中的“玉门千秋隧”,以“?”“吕安汉”“汉昌”三位千秋燧燧长的故事,重现2000多年前汉代戍边吏卒的生活图景,展现他们用生命守护“愿边疆无战事,塞上无烽火”的誓言。 马圈湾汉简反映的边塞往事军事防御体系    烽燧戍守:马圈湾是汉代敦煌郡的边防要地,其烽燧属于“玉门都尉”管辖。汉简中记载了大量关于戍卒名籍、武器装备、烽火信号制度等军事信息,展示了当时烽燧戍守的日常运作。    防御组织:从汉简中可以看出,汉代边塞建立了以郡县为据点,设边郡、边县,实行郡县制的行政组织结构,同时边塞烽火台设有烽火兵,负责传递军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戍边吏卒生活    工作内容:除了军事防御相关工作外,戍卒们还要从事巡视天田、平整天田、传递檄书、种田耕地、管理菜园、治理沟渠、修筑烽燧亭障、伐茭采薪等各种繁杂的工作。    生活状况:简牍中的家书等内容透露了戍卒们的思乡之情,他们远离家乡,在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中日夜守望,边塞苦寒,物资紧缺,吃穿用度都要靠自己动手。文化交流与贸易    文化交融:马圈湾汉简显示,汉代边塞地区是汉文化、匈奴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流的交汇点,不同文化在此相互交融。    贸易往来:马圈湾位于丝绸之路的要道,汉简中记载了往来商旅的信息,表明早在汉代,敦煌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2 01:54 , Processed in 0.0468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