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最后一课”不妨成为“日常一课”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9 04: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一课”这一概念,最早因法国作家都德的同名小说广为人知。小说中,在国土沦丧之际,法语老师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课堂里满是对祖国语言的眷恋与对国土沦陷的悲痛,这堂课成为了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而“‘最后一课’不妨成为‘日常一课’”这一观点,实则是呼吁将特殊情境下被高度重视的教育内核,如情感共鸣、价值塑造、生命教育等,融入日常教学,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下面将从其内涵价值、现实必要性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最后一课”的核心教育价值“最后一课”之所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关键在于它突破了常规教学的局限,展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情感唤醒功能:在“最后一课”的特殊情境中,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就像都德笔下的法语字母,变成了“法兰西民族的象征”,这种情感联结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知识的热爱。价值观渗透作用:它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框架,直接传递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成长历程,感悟责任与担当,这种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生命教育意义:“最后一课”往往伴随着离别或转折,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光的珍贵和变化的必然,从而学会珍惜当下,这是日常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生命教育内容。 二、让“最后一课”成为“日常一课”的现实必要性当下的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最后一课”的日常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试教育的弊端凸显:在应试导向下,部分课堂变成了知识的“填鸭场”,过于注重分数和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机械化。情感教育的缺失:相关调查显示,62%的中学生认为“课堂缺乏温度”,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刷题中,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敏锐感知。突发事件的警示: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坚韧的心灵,而“最后一课”中蕴含的抗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正是日常教学需要加强的。 三、“日常一课”的实践路径要将“最后一课”的精神融入日常教学,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课程设计:挖掘日常知识中的情感富矿学科德育的深度融合: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独特的情感教育资源。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解读《背影》等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在物理课上,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主题式课程的开发:可以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周”“文化传承月”等主题活动,围绕特定主题设计系列课程。例如,在“感恩教育”主题课程中,通过让学生记录父母的日常辛劳、制作感恩卡片等活动,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生活场景的课程转化: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校园里的毕业季、运动会、志愿者活动等转化为教育契机。比如,在运动会后,组织学生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方法:从“知识传递”到“体验共鸣”情境教学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最后一课”氛围中感受知识的价值。例如,在历史课上,模拟“文物保护最后一课”,让学生扮演文物修复师,体验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话式教学的开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阅读完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后,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这是地球的最后一课,我们能做什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意愿。留白艺术的运用: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思和感悟,而不是填满每一分钟的知识讲解。例如,讲完一个励志故事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评价体系:构建“情感 - 认知”双维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强化: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参与度、价值观表现等。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轨迹。多元评价主体的引入:邀请家长、同学等参与评价,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例如,家长可以反馈学生在家中表现出的感恩行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合作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团队精神。情感素养的显性考核:可以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设置“情感素养”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情境模拟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情感认知、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能力。 四、结语: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当“最后一课”成为“日常一课”,教育将不再是临别的赠礼,而是贯穿成长的阳光雨露。这需要教育者打破思维定式,在每一堂课中用心播种情感与价值的种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爱、学会思考、学会面对变化。正如教育家怀特海所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让学生的心灵从沉睡中苏醒。”唯有将“最后一课”的精神融入日常,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既有知识底蕴又有温暖心灵的时代新人。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0 23:27 , Processed in 0.0649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