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秦始皇派人去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在昆仑山找到了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0 03: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北岸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证实了秦始皇曾派遣方士前往昆仑山采集长生不老药的历史事实。以下是关于这一石刻的详细介绍:石刻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石刻特征    形制:黄河源石刻为摩崖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玄武岩基部。刻文岩壁为中间高、两端低的菱形,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0厘米。按照岩石不规则的自然壁面,自右向左、自上而下凿刻文字,共计37字,分12行,每行2至5字,以3字一行居多。    文字:石刻开篇以“皇帝”提头,其中言及“廿六年三月己卯”,据秦历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的三月二十九日。文字中,“五大夫”爵位从商鞅变法置,沿用至东汉,其中“大夫”二字为战国-秦文字中习见的合文;昆仑之“仑”字偏旁为阜旁,写作“陯”,这些特征都是秦代刻石及简牍文字的典型特征。重要意义    历史价值:该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现存于原址的刻石,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填补了文献记载中秦始皇向昆仑山寻访仙药的空白,为研究秦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地理意义:解决了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证实了大部分先秦文献中所指的“昆仑神山”为巴颜喀拉山脉及其周边区域,也证实了唐代刘元鼎及清康熙年间勘定河源时对昆仑山地望的推定,与《山海经》《禹贡》等先秦文献关于昆仑山的最早记录相契合。    文化意义:通过这一探访昆仑的官方行动,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向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拓展和延伸,体现了2200多年前的中原汉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冒险精神,也说明地处今青海、西藏之间的昆仑山系、黄河源区,至少在秦统一中国之际,已经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神山之一,以及中华母亲河之源。争议探讨:尽管这一石刻的发现被很多人认为是重大发现,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如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等人认为需要更多证据来支持这一石刻的真实性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事件,他们指出虽然石刻上的文字和风格与秦代相符,但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通过碳十四测年、金石学比对、地层学调查等手段进一步验证。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2 16:45 , Processed in 0.0453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