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思古悠悠 空阔高旷——倪瓒《古木丛篁图》读记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6 03: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古悠悠 空阔高旷——倪瓒《古木丛篁图》读记# 一、简笔中的天地:荒率之境的营造南京博物院藏《古木丛篁图》,是倪瓒70岁时的精品。画面极简:平坡上一堵拳石,枯树斜立如戟,两侧细竹摇曳,背景空茫如太古。枯树以淡墨写就,枝干挺劲而疏朗,枝头扁圆点子似落非落,似有岁寒之意;竹枝以中锋湿笔挥就,阔叶“个”“介”相叠,在萧瑟中透出生机。拳石用侧锋折带皴,飞白处如裂帛,浓墨点苔似星辰,坡陀肌理若隐若现。全幅无多余笔墨,却在“无画处”见真章——虚空处似旷野风吟,似寒江雾锁,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倪瓒“一河两岸”的极简美学在此凝练到极致。# 二、笔意中的逸气:墨竹的生命宣言倪瓒画竹,向来“聊以写胸中逸气”。此图中,竹枝虽细却绵里裹针,竹叶浓淡相生,既有“逸笔草草”的率性,亦有“枝枝傲雪”的筋骨。学者高居翰曾言,倪瓒的枯树“如端直清肃的君子”,竹枝则是“荒寂中的清歌”。但观此作,枯树不刻意虬曲,竹枝不故作孤高,它们只是自然生长在拳石之畔,仿佛画家心境的投射——历经世事浮沉(倪瓒中年散尽家财,漂泊江湖),反而在简淡中求得真意。正如他在题跋中自嘲“他人视以为如麻如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这不是技法的疏懒,而是对“形似”的超越:竹非竹,是逸气的具象;树非树,是心性的独白。# 三、雅集中的古今:题跋里的时空对话画面右上的长题,揭开了创作的轶事:1369年,倪瓒在“良常高士家”雅集,主客刘元晖(元晖都司)以“红酒一罂,面筋二个”待客,众人“徜徉遂以永日”。酒后,刘元晖取出旧作请题,倪瓒挥笔写下“丛篁古木思悠悠”——“思”字道破天机:古木是历史的筋骨,丛篁是当下的清气,雅集的烟火气与画中的荒寒意,构成了奇妙的张力。这种“思古”,并非怀古伤今,而是借枯树的“槎枒节未摧”、新篁的“娟秀含春”,在时空交错中照见永恒:石头会风化,竹木会荣枯,但笔墨间的清气,永远鲜活。# 四、留白处的哲学:倪瓒的宇宙观倪瓒的“空阔”,是美学,更是哲学。他的折带皴,笔笔断开却意脉相连;他的空白,不是虚无,而是“天地本宽”的隐喻。《古木丛篁图》中,拳石向左倾,竹枝向右覆,枯树居中如砥柱,这种“不平衡”的平衡,暗合道家“守中”之境。正如梅隐叟题诗所云“老树槎枒节未摧,凌霄耸壑倚岩隈”,枯树的“摧而未折”,恰是倪瓒对乱世的回应——不媚俗,不激愤,以简驭繁,以淡写浓,在方寸间构筑精神的桃花源。# 结语:一竿竹里见乾坤八百年后再看《古木丛篁图》,那些看似简单的笔墨,依然直指人心。倪瓒画的不是树石竹枝,而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在荒寒中守住高洁,在空阔中照见永恒。当我们凝视画面的留白,仿佛听见70岁的倪瓒在雅集酒后的低语——那不是对往昔的追念,而是对“活在当下”的诗意诠释:古木会老,丛篁常新,唯有心中的清气,永远鲜翠欲滴。(全文完)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5 00:54 , Processed in 0.0499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