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减损如增产 “三夏”机收减损一线观察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19 08: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减损如增产”,在“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农忙时节,机收减损不仅关系到颗粒归仓的实际成效,更直接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隐形增长”。以下从一线观察的角度,解析机收减损的重要性、实践举措与背后逻辑: 一、减损为何“如增产”?—— 数据背后的粮食账“三夏”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窗口期,其中夏粮(小麦为主)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机收率已超97%。看似高效的机械化作业中,哪怕1%的损耗率,对应到全国层面都是惊人的数字:- 以小麦为例,每亩机收损耗若从3%降至1.5%,每亩即可多收约7.5公斤粮食,全国1.3亿亩冬小麦就能多收近10亿公斤,相当于2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对于农户而言,减损直接转化为收益:一户种植10亩小麦,按每斤1.3元计算,损耗率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多增收260元。因此,机收减损被农民称为“看不见的增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二、一线减损:从“会收”到“收好”的细节战机收减损并非简单降低速度,而是农机手、技术、农机与作物特性的精准配合,一线实践中藏着不少“门道”:# 1. 农机手的“绣花功夫”速度与损失的平衡:收割机行进速度过快,易导致麦穗漏割、脱粒不净;过慢则影响效率。经验丰富的农机手会根据小麦成熟度(如籽粒饱满度、秸秆硬度)调整速度,通常控制在每小时4-5公里,较“盲目快收”损耗率降低1-2个百分点。割台高度的微调:小麦倒伏时,割台需贴近地面(约10厘米),避免漏割;直立小麦则可适当提高(15-20厘米),减少秸秆混入导致的脱粒损耗。# 2. 农机的“升级改造”脱粒装置优化:部分地区为小麦加装“凹板筛”,通过调整筛孔大小(根据麦粒尺寸),减少脱粒时的破碎率;在收割机出口加装“导流板”,避免麦粒因风力吹散。智能化设备加持:江苏、河南等地试点“机收损失监测仪”,通过传感器实时显示漏损率,农机手可根据数据即时调整操作,较传统作业损耗率再降0.5%。# 3. 与天气“抢时间”的节奏把控“三夏”天气多变,雨天易导致麦粒发芽,晴天高温则可能使麦粒脱落。一线农户和农机手往往“看天行事”:- 避开雨天作业,防止麦粒潮湿黏连脱粒不净;- 高温时段适当错峰,选择清晨或傍晚收割,减少麦粒因干燥易脱落的损耗。 三、减损背后:政策推动与技术下沉机收减损能从“口号”落地为实效,离不开政策引导与技术服务的支撑:政策激励:农业农村部将机收损失率纳入“三夏”督导指标,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对减损成效突出的农机手给予奖励;部分省份对农机改装(如加装减损装置)提供补贴,降低农户改造成本。技术培训全覆盖:各地农业部门联合农机合作社,在“三夏”前组织农机手培训,通过现场演示(如对比不同速度下的损耗量)、短视频教学(如“倒伏小麦收割技巧”),让减损知识直达田间。“跨区作业”的协同:每年“三夏”,数十万农机手从南到北跨区收割(如从河南到山东、河北),各地提前发布小麦成熟时间、倒伏情况等信息,引导农机手“按熟序作业”,避免因作物过熟导致的自然落粒损耗。 四、减损的深层意义:从“颗粒归仓”到粮食安全观机收减损的实践,本质上是对“粮食安全”认知的深化:- 它打破了“只重产量、忽视损耗”的传统思维,让“每一粒粮食都珍贵”成为共识;- 对于小农户而言,减损是“小投入大回报”的增收路径,尤其在农资成本上涨的背景下,更显重要;- 从国家层面看,减损是“藏粮于技”的具体体现——通过技术优化挖掘现有产能潜力,相当于为粮食安全加了一道“保险栓”。“三夏”大忙中,机收减损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保障粮食安全”承诺的践行。正如一线农机手所说:“多收一粒是一粒,这不仅是自家的粮,更是国家的仓。” 这种从“量”到“质”的追求,正是中国粮食生产韧性的生动写照。
thumb_795_446_1750206686266.jpeg
回复

举报

QQ|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新闻移动网 - 语音朗读新闻资讯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8-9 08:01 , Processed in 0.1268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