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让荒漠化防治更可持续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23 2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荒漠化防治更可持续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生态挑战,目前全球约1/5土地已荒漠化,影响超10亿人。防治荒漠化需突破“治理-退化-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以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目标,构建可持续的防治体系。以下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推动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性:  # 一、科学规划:以生态规律为基础的防治策略  1. 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     - 根据区域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生植物,如干旱区优先种植沙棘、梭梭等耐旱固沙植物,半干旱区可搭配乔木与灌木形成立体防护体系。     - 避免“一刀切”式造林,例如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中,采用“草方格+耐旱草种”的方式,既固沙又恢复草原生态,较单一植树造林成活率提升30%以上。  2.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管理     - 推广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灌溉用水损耗(传统漫灌用水效率仅30%,滴灌可提升至80%以上)。     - 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如我国黑河流域通过生态调水恢复下游绿洲,遏制居延海周边荒漠化扩展。  # 二、产业融合:以经济驱动巩固防治成果  1. 发展沙区特色产业     生态农业:在治沙基地种植苁蓉、枸杞等沙生经济作物,如宁夏中卫通过“光伏治沙+枸杞种植”模式,每亩沙地年收益超5000元,实现“治沙-增收”双赢。     新能源产业:在沙漠地区布局光伏电站,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既利用土地资源又为治沙提供资金,如甘肃武威“光伏治沙”项目已治理荒漠20万亩。  2.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探索“荒漠化防治碳汇”机制,将植被固碳、土壤改良等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例如,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治沙项目通过国际碳汇交易获得资金支持,反哺治理工程。  # 三、机制创新:多元参与与长效保障  1.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建立跨区域防治协作机制,如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中央财政统筹,联合西北、华北、东北多省份协同治沙。     - 引入社会资本,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以工代赈”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治沙工程,如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探索“市场化治沙”,带动10万农牧民就业。  2. 社区参与与能力建设     - 让当地居民成为治沙主体,例如宁夏盐池县组织牧民成立“防沙治沙合作社”,通过参与种草、管护获得收入,同时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简易治沙工具(如机械固沙车、免耕播种机)和实用技术,提升基层防治效率。  # 四、科技赋能:以创新突破防治瓶颈  1. 数字化监测与精准治理     - 利用卫星遥感(如高分卫星)和无人机实时监测沙漠化动态,建立荒漠化预警模型,为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     - 采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植被生长状态,实现精准灌溉和植被管护。  2. 新材料与技术应用     - 研发可降解固沙材料,如中国科学院团队开发的“多功能生物基固沙材料”,可在沙面形成保水透气的固化层,促进植物生长。     - 推广“草方格+微生物”治沙技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改良沙质土壤结构,提高植被成活率。  # 五、全球协作:构建防治荒漠化命运共同体  - 分享中国治沙经验,如“库布其模式”“毛乌素治理方案”已在非洲、中亚等地区推广,帮助当地建立适合的防治体系。  -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框架下的“全球干旱地区发展倡议”,通过技术交流、资金援助推动跨国界防治。  # 案例参考:中国库布其沙漠的可持续治沙之路  生态成效:经过30年治理,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沙尘天气减少95%,生物种类从100多种增至530种。  经济模式:形成“治沙-生态-产业-民生”循环链条,发展光伏、旅游、沙产业等,年产值超500亿元,带动当地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400元提升至3.4万元。  启示: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民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结语  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打破“生态脆弱-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唯有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相结合,建立多元参与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荒漠真正成为可承载未来的绿色空间。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4 14:11 , Processed in 0.0361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