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了鸟类酸味感知演化奥秘,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以下是具体内容:酸味受体的确定:研究发现OTOP1是鸟类感知酸味的受体。在低pH环境下,鸟类酸味受体OTOP1会被酸抑制,减少酸味信号的传递,降低酸味带来的不适感。通过将鸣禽(金丝雀)的OTOP1基因敲入小鼠体内,显著降低了小鼠对酸味的神经信号;药理学干预酸味受体OTOP1,也显著削弱了鸟类(鸽和金丝雀)对酸的耐受能力,证实了该受体在鸟类酸味感知及酸耐受中的核心作用。关键氨基酸位点:OTOP1的酸抑制特性与四个关键氨基酸位点(H239、L306、H314、G378)密切相关。鸣禽(如金丝雀)因携带额外的G378突变,酸耐受能力甚至高于其他鸟类。与甜味感知的协同演化:通过对鸟类祖先受体重建,研究发现鸣禽的酸耐受进化与甜味感知能力的获得几乎同步发生。这种协同演化可能推动了鸣禽的食性多样化,使其既能摄取高酸水果,又能利用糖分资源,从而在进化中占据优势。该研究表明鸟类酸味受体的功能演化在鸟类以及鸣禽这两个多样性群体的辐射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提出了鸣禽酸味耐受与甜味感知协同演化假说,深化了对鸟类辐射演化的理解,为感觉受体的功能演化以适应鸟类生存提供了新的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