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以下是关于该草案的一些主要信息:背景和意义:目前,我国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救助面临统筹协调难、救助范围窄、程序繁琐、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社会救助法,是加强社会领域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主要内容:草案共7章76条,包括总则、救助对象和内容、救助程序、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和服务、法律责任、附则等。 扩大救助范围:在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基础上,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作为社会救助对象。对不同对象,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分别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 体现便民惠民: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优化审核确认程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依法核对社会救助家庭收入、财产等状况;已确认的社会救助对象,其结果信息在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共享互认。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动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