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大额存单货架越来越空,是指在新一轮降息开启后,银行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逐渐减少,许多银行停售3年期和5年期大额存单,在售的大额存单不仅额度紧张,且收益率与普通定期存款相比优势不再。以下是具体介绍:现象表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大中型银行及多地城商行,纷纷撤下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三年期大额存单也逐渐消失,目前在售的大额存单最长期限普遍为两年。除民营银行外,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各期限大额存单利率普遍跌至“1字头”,两年期以下大额存单年利率普遍在0.9%至1.4%区间,三年期产品年利率仅在1.55%至1.75%徘徊。产生原因 净息差承压:2025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相较于2024年四季度下降9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资产端受LPR多次下调影响,收益面临压力,而负债端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银行付息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间被压缩,因此银行通过减少中长期大额存单来压降高成本负债。 利率下行预期: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主基调下,利率下行趋势持续。银行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可避免锁定长期高息负债,降低利息支出,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监管政策引导:近年来,监管层通过利率市场化机制,引导银行降低存款成本,促使银行维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推动银行优化负债结构,这也使得银行减少了中长期大额存单的发行。影响 对银行而言:可有效缓解净息差压力,优化财务结构,但会加剧负债端短期化趋势,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部分追求长期稳健收益的客户可能流失,考验银行的客户维系能力。这也将推动银行经营模式向负债结构轻型化和收入模式调整转型。 对储户而言:意味着传统稳健理财路径的重塑,储户需要从单一储蓄模式转向多元资产配置,可选择国债、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替代产品,根据自身现金流结构和风险偏好,搭建合适的投资组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