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入户“探”实情 走访“解”民忧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6-28 07: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入户走访是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生需求的重要举措,“入户‘探’实情 走访‘解’民忧”这一主题生动诠释了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以下从其意义、实践要点、典型案例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入户走访的核心意义  1. 探清民情底数,夯实治理基础     - 通过面对面交流,能精准掌握居民家庭状况、生活难题、诉求建议等第一手资料,避免“拍脑袋决策”。例如了解老旧小区居民对加装电梯的具体需求,或独居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期待。  2. 化解矛盾隐患,筑牢民生防线     - 许多民生问题在基层萌芽阶段即可通过走访发现并解决。如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及时介入可避免问题升级,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3. 凝聚民心共识,提升服务温度     - 入户走访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关注与关怀,增强对基层工作的信任。比如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入户配送物资、宣传防疫政策,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二、如何让入户走访“走”出实效?  # (一)走访前:做足准备,有的放矢  明确目标群体:按辖区划分重点走访对象,如困难家庭、留守儿童、退役军人等,制定“一户一策”走访清单。  备好政策工具包:梳理医保、就业、养老等惠民政策,确保走访时能为群众答疑解惑,避免“走访只走形式”。  # (二)走访中:用心沟通,破解难题  放下架子,用“家常话”拉近距离    - 避免生硬询问,从生活细节切入(如“最近天气热,家里风扇够用吗?”),让群众敞开心扉。  建立问题台账,当场能办的立即办    -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记录:      - ✅ 可当场解决的:如协调物业清理楼道堆积物;      - ⏳ 需限期解决的:如老旧管道改造,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 ❓ 需向上反馈的:如社区公共设施不足,形成报告提交上级部门。  # (三)走访后:闭环管理,跟踪问效  定期回访,确保问题“落地有声”    - 对已解决的问题确认群众满意度,对未解决的说明进展,避免“走访一结束,问题就搁置”。  数据整合,为决策提供支撑    - 汇总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多个小区反映停车难),推动区域性政策优化或项目落地。   三、典型案例:入户走访如何“解”民忧?  # 案例1:老旧小区改造中的“民意突围”  背景:某社区计划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但初期居民参与度低,担心施工影响生活。  做法:工作人员分批次入户走访,收集到“希望保留小区老树”“建议统一晾衣架安装位置”等200余条意见,将其纳入改造方案。  成效:改造后小区绿化率提升,公共空间利用率提高,居民满意度达95%。  # 案例2:为独居老人织密“安全网”  背景:走访中发现多位独居老人存在忘关燃气、突发疾病无人知晓等安全隐患。  做法:社区联合公益组织为老人安装智能燃气报警器、紧急呼叫系统,并安排志愿者每周上门探访。  成效:半年内独居老人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70%,家属纷纷点赞“走访走到了心坎上”。   四、深化入户走访的长效机制  数字化赋能走访:开发“民情走访APP”,实现走访记录电子化、问题流转自动化,提升效率。  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民政、住建、卫健等多部门参与的“民情会商会”,解决涉及多领域的复杂问题。  考核激励并重:将走访成效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设立“民情之星”评选,激发工作积极性。  结语:入户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唯有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才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7-13 00:30 , Processed in 0.0513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