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无码医保不结算。这是根据国家医保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要求执行的。相关介绍如下:政策目的:为严厉打击假药、回流药等违法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国家推行该政策,通过扫码可查验药品真伪,追查药品流通信息,有效防范和打击药品倒买倒卖、重复销售、虚假销售、串换销售等欺诈骗保行为。药品追溯码介绍:药品追溯码是每盒药品的唯一“电子身份证”,通常由20位数字、字母和(或)符号组成,标识在药品包装盒的显著位置。它能记录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信息,具有唯一性。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具体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生产企业应确保药品追溯码的准确性和唯一性。医保定点医药机构需准确采集、核验药品追溯码,并上传至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等。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必须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零售药店需在顾客购药小票上显示药品追溯码信息。查询方法:消费者可通过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查询药品追溯信息,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或进入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选择“药品追溯信息查询”,即可扫描药品包装盒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进行查询,也可输入编码查询。还可通过手机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在“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版块扫码查询。查询结果含义:若显示“未查询到产品销售信息”,建议等两天再次扫码,如还未出现,说明售出机构未扫描该盒药品上的追溯码,可向售出机构或有关部门反映。显示“查询到仅有1次销售信息”,如这一次销售正是本人购买的,说明该药品合法合规;如非本人购买,说明该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极有可能为回流药、串换药或假药,消费者可举报并向售出机构索赔。若显示“查询到有2次及以上的销售信息”,同样说明药品此前已被出售过,可能存在问题,消费者可采取相应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