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东盟、海合会与中国携手定义了全球合作新范式。相关内容如下:峰会奠定合作框架基础: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为东南亚、阿拉伯海湾地区与中国之间新兴的三方合作奠定了框架基础。三方具备强大经济实力与战略价值,有着以相互尊重与务实合作为基础的多边合作愿景。此次峰会意味着三方伙伴关系的巩固与合作的深化拓展,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其在国际贸易、经济与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力愈发凸显。合作机制的特点与意义: 经济互补优势明显:中国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科技创新能力,东盟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人口年轻化且数字化转型潜力大,海合会国家在能源和金融领域优势突出。三方经济总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覆盖超21亿人口市场。中国的技术与产能、东盟的资源与市场、海合会的资金与能源相结合,可释放巨大增长潜力,有望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开创跨区域合作新模式:三方合作构建起“中国—东盟+”的新框架,打破了传统地缘政治的边界限制,推动区域合作向更广泛的跨区域合作拓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种“开放的地区主义”模式,是对多边主义的有力捍卫,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集体方案。 推动经济一体化与互联互通:三方均强调追求务实成果,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加强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粮食安全与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峰会提出了推动经济一体化、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十多项倡议,通过共建港口、铁路等项目,可完善亚洲陆海联动的互联互通网络。中国发挥关键领导作用:中国充分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坚定倡导以多边主义和国际准则为基础的合作,与美国政府宣扬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东盟—中国—海合会合作愿景不仅服务于经济目标,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领角色。面临的挑战:一方面,美国可能通过“印太战略”等裹挟各方卷入中美博弈,如以“印太经济框架”施压东盟国家选边站队,通过“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项目竞争等,干扰破坏三方合作进程。另一方面,三方共涵盖17国,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使合作面临沟通障碍、市场竞争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