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计程车”通常指记里鼓车。它主要运用齿轮传动原理来记录车辆行驶里程,具体工作方式如下:动力来源:记里鼓车由马匹等拉动前行,车轮随之转动,从而为里程记录装置提供动力。齿轮传动:记里鼓车内部设有一套由大小、齿数不同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母齿轮固接于左车轮,与传动轮相啮合,铜旋风轮与传动轮装在同一竖轴上,并与下平轮相啮合,小平轮与下平轮装在同一竖轴上,并与上平轮相啮合。这是一个减速齿轮组,通过不同齿轮之间的啮合传动,将车轮的转动传递并转化为特定的转动圈数。里程记录:车轮圆周长为1丈8尺,古时以6尺为一步,车轮转一圈车行3步。车行一里(300步),车轮需转100圈。由于齿轮传动比的关系,此时下平轮和小平轮转1圈,而上平轮转1/10圈。在竖轴B和竖轴C上各附装一个拨子,行车一里,竖轴B上的拨子便拨动下层木偶击鼓一次;行车十里,竖轴C上的拨子则拨动上层木偶击镯(古代一种小钟)一次。乘车者或跟随人员通过记录击鼓和击镯的次数,就能得知车辆行驶的里程。记里鼓车的制造技术在元朝失传。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张荫麟根据《宋史·舆服志》复原了其内部机械结构。1936年,王振铎先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宋史》记载和张荫麟的齿轮系排列,成功复原了汉代的记里鼓车,此模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