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浙江仙居:保护村落 留住乡愁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2025-5-13 17: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江仙居在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致力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乡愁文化的延续,体现了对历史文脉和生态价值的重视。以下是其具体做法和意义分析:



保护措施与特色实践
古建筑修复与活态保护  
    对皤滩古镇、高迁古村等明清建筑群进行修缮,保留徽派民居特色,同时改造内部设施,引入民宿、文创等业态,实现“修旧如旧、功能再生”。
    例如,高迁古村的“三透九门堂”院落通过政府与村民合作修复,成为展示耕读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非遗文化传承  
    保护国家级非遗“针刺无骨花灯”“九狮图”等传统技艺,设立传承人工作室,结合旅游开展体验活动。
    举办“杨梅节”“油菜花节”等农事节庆,将民俗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

生态与人文协同发展  
    依托仙居国家级公园的生态优势,推动“绿色村落”建设,限制过度开发,保留梯田、古道等景观。
    发展生态旅游,如淡竹乡的民宿经济,强调“低干扰开发”。

政策与村民参与  
    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村民以房屋入股或参与旅游服务。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网络覆盖)的同时保留村落原貌。



成效与示范意义
文化价值激活:仙居的村落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吸引影视剧组取景,如《琅琊榜》曾在皤滩古镇拍摄。
经济带动:2022年数据显示,仙居乡村旅游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超30%,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就业。
乡愁载体:通过家谱整理、村史馆建设等方式,强化村民身份认同,缓解空心化问题。



挑战与未来方向
平衡保护与开发:需警惕商业化过度侵蚀村落原真性,避免同质化。
可持续运营:部分偏远村落面临资金不足问题,需探索“公益+商业”混合模式。
数字化保护:建议引入三维扫描、VR技术建立数字档案,扩大文化传播力。



总结
仙居的模式表明,传统村落保护不仅是保存建筑,更需激活文化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保护主体。其经验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提供了“生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样本,也为乡村振兴中的“乡愁何处安放”问题给出了可行答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与长效机制建设,让村落真正“活”下去。
53406684_t0_186X13X554X289_aa2fa8e1-aabb-4679-8cc1-578f9f525c79.jpg
回复

举报

QQ|手机版|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5-26 05:01 , Processed in 0.0840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