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年日均治沙超2万亩,内蒙古有以下底气:
一、政策支持方面
1. 规划引领
内蒙古自治区从省级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防沙治沙规划。这些规划明确了不同阶段的治沙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为治沙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引。例如,针对不同沙漠、沙地的特点,规划中详细划分了治理区域的功能定位,像在科尔沁沙地重点发展生态农牧业与生态旅 游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规划指导下合理布局产业和生态建设项目。
2. 政策激励
政府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沙。例如,对参与治沙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在一些地区,企业从事治沙造林工程可以享受减免相关税费的政策,这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到治沙事业中。同时,政府通过土地政策,保障治沙者对治理后沙地的合理权益,如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收益权,提高了社会各界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二、技术保障方面
1.科 技研发与应用
内蒙古在防沙治沙领域积极开展科 技研发。当地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治沙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例如,研发出了适合沙地生长的优良植物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耐旱、抗风沙等特性。像沙棘、梭梭等植物经过改良后,在固定沙丘、改善土壤肥力方面效果显著。
在治沙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推广应用了先进的沙地造林技术,如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滴灌、微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得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沙地能够成功造林。此外,还采用了机械沙障设置技术,利用芦苇、麦草等材料设置沙障,有效降低风速,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2. 治沙经验传承与交流
内蒙古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地治沙模范和技术人员将成功的治沙经验不断传承和推广。例如,库布齐沙漠的治理经验,从植被种植模式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都被广泛传播到其他沙地治理地区。同时,内蒙古还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治沙经验交流活动,引进国外先进的治沙理念和技术,如以色列的沙漠农业技术等,不断提升自身的治沙水平。
三、人力与资源方面
1. 人力资源
内蒙古拥有众多热爱家乡、积极投身治沙事业的干部群众。许多当地居民祖祖辈辈生活在沙地周边,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他们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沙障设置等治沙工作中。此外,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团队和民间组织参与其中,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志愿者为治沙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
2. 自然资源
在植被资源方面,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对本地环境适应性强,是治沙的天然宝库。例如,柠条是内蒙古沙地常见的植物,其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固沙能力,并且可以作为优质的饲料资源。在水资源方面,虽然内蒙古总体水资源相对匮乏,但通过合理规划和调配,如利用季节性河流的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等,为治沙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支持。
四、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协同方面
1. 生态产业发展
内蒙古在治沙过程中积极探索发展生态产业。例如发展沙产业,以沙棘、肉苁蓉等沙地特色植物为依托,开发了一系列的保健品、药品和食品。沙棘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 济发展,还促使企业和农户积极扩大沙棘种植面积,客观上推动了沙地植被恢复。同时,生态旅 游产业也蓬勃发展,像响沙湾等沙漠旅 游景区,将生态保护与旅 游开发有机结合,旅 游收入部分反哺于治沙工作,形成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 生态修复的自我强化
随着治沙工作的推进,沙地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土壤肥力逐渐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强,这反过来又有利于更多植物的生长。例如,在一些治理较好的沙地,原本寸草不生的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植被群落逐渐丰富,形成了从草本植物到灌木再到乔木的演替趋势,生态修复的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为持续的治沙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生态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