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预防儿童近视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昨天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防儿童近视需要注意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用眼习惯
1. 控制用眼时间
   近距离用眼时长
     儿童持续近距离用眼(如看书、写作业、使用电子设备等)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建议每30 40分钟休息10 15分钟。这是因为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会使眼睛的睫状肌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就像一直拉紧的弹簧一样,久而久之弹性就会下降。睫状肌无法正常调节晶状体的厚度,就容易导致近视的发生。
   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严格限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应尽量避免其接触电子屏幕;2 5岁儿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总时长不宜超过1小时。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对眼睛有较大危害,它能够穿透角膜和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对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细胞造成损伤,进而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
2.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坐姿
     儿童在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身体离桌子一拳远,眼睛离书本一尺远(约33厘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远(约3.3厘米)。正确的坐姿能够保证眼睛与书本之间有合适的距离,防止眼睛过度靠近书本,减少眼睛调节的负担。如果坐姿不正确,比如弯腰驼背、趴在桌子上写字等,会使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过近,眼睛需要更多的调节力来聚焦,增加了近视的风险。
   握笔姿势
     正确的握笔姿势也很重要。如果握笔姿势错误,如握笔过低,会遮挡视线,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歪头或者弯腰靠近书本,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这样会导致双眼视力发育不均衡,也容易引起近视。

二、生活环境与营养
1. 采光与照明
   室内采光
     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房间应保证充足的自然采光。房间的窗户面积应足够大,以便让更多的阳光进入室内。窗户最好朝向南方或东方,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光。自然光是全光谱光线,对眼睛的发育有益。如果室内采光不足,长期在昏暗的环境下用眼,眼睛容易疲劳,增加近视的可能性。
   人工照明
     当自然采光不足时,需要使用人工照明进行补充。儿童学习的书桌台灯应选择无频闪、色温适宜(4000 5000K左右)、亮度足够的灯具。无频闪的灯光可以避免眼睛因光线闪烁而产生疲劳;合适的色温能够提供接近自然光的视觉效果,过冷或过热的色温都会影响视觉舒适度。室内整体照明的亮度也要均匀,避免出现明暗对比强烈的区域。
2. 营养均衡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饮食中要确保儿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维生素A对眼睛的视网膜发育和维持正常视觉功能非常重要,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夜盲症等眼部问题。可以让孩子多吃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维生素C、E等抗氧化维生素也有助于保护眼睛的细胞免受自由基的损伤,新鲜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和坚果(如杏仁、核桃等)都是很好的来源。
   矿物质的摄入
     钙、锌等矿物质对预防儿童近视也有积极作用。钙是眼部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维持眼球壁的弹性。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元素。锌参与视网膜中视色素的合成与代谢,海鲜、瘦肉等食物中含锌量较高。同时,应控制儿童糖分的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消耗大量的钙,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增加近视的风险。

三、户外活动与眼部保健
1.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每天保证儿童有2 3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对预防儿童近视有多种好处。一方面,户外阳光充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使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球的异常增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在户外活动时,眼睛可以看远看近,视野开阔,睫状肌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不像在室内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那样容易疲劳。
2. 定期眼部检查
   儿童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3 6岁的儿童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6岁以上儿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视力检查。通过眼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儿童视力的异常情况,如远视储备不足、散光、弱视等。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防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如果发现儿童远视储备不足(远视储备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正常的远视度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如果过早消耗完,近视的风险就会增加),可以通过调整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等措施来延缓近视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新闻移动网手机版|新闻移动网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25 04:31 , Processed in 0.0889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