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在港大学生遭电诈的背后:落入诈骗“剧本”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昨天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大学生遭电诈背后落入诈骗“剧本”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一、诈骗方的手段
1. 精准“剧本”定制
   伪装身份
     诈骗分子会精心设计多种身份“剧本”。例如,他们常伪装成政府机构人员,告知学生涉及某个严重的行政事务,如税务问题或移民局相关事务等。对于香港大学生来说,由于对一些行政流程可能不太熟悉,这种突如其来的“官方”通知容易让他们陷入恐慌。
     还会伪装成知名电商平台客服,称学生的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风险,需要按照他们的指示进行操作来解决问题。大学生经常进行网购等在线消费活动,这种说辞容易让他们轻信。
   制造紧迫感
     在“剧本”中设定紧迫的时间限制是诈骗分子的常用手段。比如,他们会说学生的银行账户即将被冻结,如果不在短时间内(如一小时内)按照指示操作转移资金,就会面临严重的财务损失。这种紧迫感会让学生来不及仔细思考和核实情况,匆忙按照诈骗分子的要求行事。
     或者声称学生卷入了某个刑事案件,必须马上配合调查,否则将会面临法律制裁,使得学生在恐惧和慌乱中掉入陷阱。
2. 利用心理弱点
   贪婪心理
     有些诈骗“剧本”利用学生的贪婪心理。例如,承诺学生参与某个所谓的“高回报投资项目”,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回报。诈骗分子可能会给出一些看似专业的投资分析和成功案例,让缺乏投资经验的大学生心动。
     或者告知学生他们幸运地中了大奖,但需要先支付一笔手续费或税款才能领取奖金,在大奖的诱惑下,部分学生可能会忽视其中的风险而转账付款。
   信任心理
     诈骗分子会利用学生对学校或同学的信任。比如,冒充学校的管理人员发送邮件,称有一项新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政策,要求学生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以便发放款项。由于邮件看起来来自学校官方邮箱,加上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很容易就会提供相关信息。
     还有通过伪装成同学,说自己遇到紧急情况(如生病住院急需用钱),向周围同学借钱。在同学情谊的基础上,被诈骗者往往不会过多怀疑就进行转账。

二、学生自身因素
1. 社会经验不足
   香港大学生大多专注于学业,校园生活相对单纯。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对复杂的诈骗手段缺乏识别能力。例如,对于一些看似合理的诈骗借口,如复杂的金融交易骗局或者涉及多个部门联合的诈骗情境,难以判断其真伪。
   在面对一些以专业形象出现的诈骗分子(如伪装成金融顾问或律师)时,由于不了解这些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容易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2. 金融知识匮乏
   许多大学生对金融知识的了解较为有限。在面对诸如虚拟货币投资诈骗、复杂的贷款诈骗等涉及金融领域的诈骗时,无法正确判断其中的风险。例如,诈骗分子以“低息贷款”为诱饵,吸引学生贷款,但实际上隐藏着高额的手续费和不合理的还款条款,学生由于不了解金融贷款的正规要求而轻易上当。
   对于一些新兴的金融概念和产品,如网上理财平台等,学生可能只看到高收益的宣传,却不明白其中的运作原理和潜在风险,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

三、外部环境因素
1. 网络环境复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且复杂。诈骗分子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接触到香港大学生,如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他们可以轻松地传播诈骗“剧本”,并且能够迅速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网络环境和监管措施。
   网络匿名性也为诈骗提供了便利,使得诈骗分子难以被追踪和识别。例如,他们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来隐藏自己的真实IP地址,增加了执法部门追查的难度。
2. 跨境诈骗增加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与内地和国际间的联系紧密。跨境诈骗日益增多,诈骗分子可能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差异、信息不对称等进行诈骗。例如,一些跨境诈骗团伙可能在境外策划针对香港大学生的诈骗活动,使得追查和打击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新闻移动网手机版|新闻移动网标签|新闻移动网xml|新闻移动网txt|全球新闻资讯汇聚于 - 新闻移动网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25 05:08 , Processed in 0.0454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