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高技能推动‘就好业’,广东擦亮‘粤’字就业招牌”的一些情况分析:
一、背景
1. 产业升级需求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正处于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例如,珠三角地区的传统家电制造产业正在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方向升级。这一过程中,企业对具备高技能的劳动力需求急剧增加,如掌握智能家电芯片研发、智能家居系统集成等技能的人才。
2. 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
在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广东需要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就业环境。一方面,要吸引全国各地的高技能人才流入,充实本地的产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提升本省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以满足本地企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避免本省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被边缘化。
二、高技能推动就业的举措
1. 技能培训体系建设
政府主导
广东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例如,设立了专项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资金,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广州市为例,对参加特定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劳动者,给予每人1000 3000元不等的补贴。
政府还推动建立了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如佛山的先进制造业公共实训中心,涵盖了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多个实训项目,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实训平台。
企业参与
许多企业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尤其是大型企业建立了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如华为公司在广东的培训中心,为员工提供从初级工程师到高级专家的一系列技能提升课程,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企业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例如,美的集团与广东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制定制冷设备维修、智能家居安装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设备和师资支持,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 高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多元化
广东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职业资格鉴定外,还推行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选拔等多种方式。例如,在深圳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自主对员工的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员工可据此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待遇。
针对新职业、新业态,广东积极探索适应其特点的技能评价方式。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通过对网络营销、电商运营等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电商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
激励政策优厚
广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在住房方面,许多城市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公租房或购房补贴。例如,东莞为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最高20万元的购房补贴,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增强他们在当地就业的稳定性。
在薪酬待遇上,鼓励企业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同等的薪酬体系。一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或项目奖金制,如广汽集团的高级技工在完成关键项目时,可获得数十万元的项目奖金,提高了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地位和职业荣誉感。
三、擦亮“粤”字就业招牌的成效
1. 就业质量提升
就业稳定性增强
高技能人才由于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往往具有较高的就业稳定性。例如,在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中,掌握芯片封装测试等核心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企业为了留住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其离职率明显低于普通劳动者。
薪酬待遇提高
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劳动者的薪酬待遇也相应提高。以广东的模具制造行业为例,普通模具工人的月工资可能在5000 6000元左右,而掌握高精度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月工资可达1.5 2万元以上,高技能与高薪酬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2. 产业发展助力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的集聚为广东的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广东拥有一批掌握电池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工艺等关键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推动了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广东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传统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纺织服装产业,掌握数字化印染技术、智能服装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帮助企业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方式的转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了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 人才吸引力增强
吸引外地人才流入
广东凭借其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体系,吸引了大量外地高技能人才流入。以深圳为例,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软件编程、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能人才汇聚于此,为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留住本地人才
同时,也提高了本省劳动力参与技能提升的积极性,留住了本地人才。许多广东本地的年轻人看到了高技能就业的良好前景,纷纷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投身到本地的产业发展中,减少了本地人才的外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