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各地通过集思广益、创新赋能,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展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
一、规划层面的创新与因地制宜
1. 公众参与式规划
在城市更新规划阶段,许多地方开始注重公众参与。例如,上海的某些老旧社区更新项目,通过举办社区工作坊、开展线上意见征集等方式,让居民充分表达对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功能布局调整的想法。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确保了更新规划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
成都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规划中,邀请专家、居民代表和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研讨。专家从专业角度提供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居民代表则从生活便利性和文化认同感方面发表意见,从而制定出既保护历史文化又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更新规划。
2. 分层级、分区域规划
北京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城市更新规划。在核心城区,重点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与胡同整治,注重保护古都风貌。例如南锣鼓巷地区的更新,在保留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新兴发展区域,如北京的城市副中心,规划则更侧重于现代化功能的构建与生态环境的打造。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吸引人口和产业转移,推动城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形成。
二、资金筹集与运营模式的创新
1. 多元化资金筹集
广州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合作,采用“改造主体+社会资本”的模式,共同参与旧村改造项目。例如猎德村改造,企业在改造过程中承担了部分资金投入,并通过后续的商业开发获取收益。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设立城市更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一些公益性较强的城市更新项目,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同时,还鼓励居民自筹部分资金参与更新改造,如老旧小区的房屋外立面改造中,居民按照一定比例承担部分费用,以提高居民对更新项目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2. 创新运营模式
深圳在城市更新项目运营方面有很多创新之处。一些老旧工业园区的更新采用“产业地产+创新运营”模式,将老旧厂房改造为集办公、研发、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产业园区。运营方不仅提供物理空间,还提供一系列的产业服务,如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吸引了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入驻。
重庆在历史建筑的更新运营中,采用“文化旅游+商业”的模式。例如磁器口古镇的更新,通过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引入特色商业业态,如传统手工艺品店、地方特色美食店等,既保护和传承了历史文化,又实现了商业运营的可持续性。
三、功能提升与产业更新的创新举措
1. 多功能复合开发
杭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多功能复合开发。例如在湖滨商圈的更新改造中,将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有机融合。在商业设施建设方面,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的同时,也保留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老字号店铺。
同时,在商圈内打造文化广场、艺术展览空间等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等。此外,还增加了休闲广场、绿地等休闲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提升了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2. 产业更新升级
武汉在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更新中,积极推动产业更新升级。例如将原武钢厂区部分闲置用地改造为科技创新园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新兴产业。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入驻园区。
同时,园区内建立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推动了传统工业基地向创新型产业园区的转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通过这些集思广益的创新举措,各地在城市更新中能够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地理、文化、社会经济特点,推动城市向着更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
|